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水韵苏米·味稻天成”主题征文二等奖获奖作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带着苏米守南沙

对苏米最初的记忆是在孩提时代。当时,米饭上桌前,母亲教我唱勤俭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不管是一寸钢哎一粒米,咱们都要用得巧,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 。”学唱完歌,我就狼吞虎咽地吃饭,因为吃得太快,难免会掉下米粒。每当此时,妈妈就叫我将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并教育我:“养你们兄妹4个不容易,不剩饭、不掉米粒,敬畏粮食、珍惜劳动。”

母亲常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记忆里童年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拾秋”。等到生产队收割完稻子,母亲总带着我走好几个村,到田间地头捡拾稻穗。 我也把小眼睛瞪得很大,像老鹰一样追寻自己的猎物:收割或扎捆时废弃的稻稞、杂草丛中遗漏的半截稻穗,我都要拾起来;有时我也会在小河边或芦苇旁找到几棵没有被收割走的半青不黄的野稻穗。拎着拾来的满篮子沉甸甸的稻穗回到家,母亲总说:“过段时间,把稻谷脱成大米,给你做柔软香甜的米饭,我们江苏大米就是好吃。”此时,我忘记了一天的劳累,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苏米最可口”和母亲珍惜苏米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软糯透亮的苏米像妈妈的关怀一样一直养育着我,我渐渐地长大,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海军战士。2004年我担任海军某舰舰长。第二年5月份,我奉命去南沙美济礁巡逻和守礁8个月,在舰艇离码头的前几天,我组织官兵补给了足够的苏米上舰艇。南沙远离祖国大陆且高温、高湿、高盐,中午最热时,甲板温度达到60摄氏度,海上守礁的生活非常的辛苦,后勤补给相当困难,后期只能吃罐头和冷冻食品,此时,每当舰上炊事班里一锅香喷喷的苏米饭出锅时,战士们就有了守礁的动力,苏米成了守礁官兵的最爱。

在南沙那年的中秋节,舰上因为过节加了几个菜,个别战士放松了要求,把剩饭倒在海里,舰上的餐厅里也有洒落的米饭团,我看到后没有对战士训斥,而是亲自弯下腰,用手把米饭捡起来。当天晚上,我让舰值日集合部队,以“勤俭节约、珍惜苏米”为题给战士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用母亲勤俭持家拾稻穗的故事,给官兵讲述勤俭节约过“紧日子”,在南沙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尤其重要,节约一粒米和一滴淡水是维持在南沙生存的必需。课后战士们在受教育的同时,纷纷表示要爱惜苏米,节约淡水和副食,把“勤俭节约”的作风永远传承下去。

临近守礁那年春节,运送淡水和食品的补给舰捎来了母亲邮寄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20多斤米糕,包裹里还有一张字条:“剑飞,这次上礁守南沙时间长而且艰苦,我邮来了你爸爸亲手用家乡苏米蒸制的桂花米糕,给战友们尝尝,补好身子,守好南沙!”看着那透射着强劲力量的苏米米糕,我仿佛亲声听到了母亲对我的叮嘱,抵御海风、坚守南沙的志向在我胸中生根开花。第二天,在舰艇后甲板,我把母亲邮来的米糕切成条块,分发到全舰99名守礁官兵。当战士们手捧苏米米糕,激动万分。有个战士喊了声“祖国万岁,母亲辛苦了!”,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异口同声地振臂高呼:“祖国万岁!”刹那间,战友们心中沉甸甸的感情一下子找到了宣泄口,所有在南沙的艰辛、伤痛、委屈全部化成一股力量,融进“祖国万岁”的心声中。此时此刻,苏米和南沙群岛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作者:王剑飞

校对 丁皓宇

编辑 : 陶善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