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重温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南信大研究生20万字调研报告凝练传承大桥精神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这座大桥,她代表了我们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3月31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学党史•跟党走”南京长江大桥精神报告会上,南京桥友会会长、曾经的大桥装吊工75岁的冯永祥感叹,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沟通南北的桥梁,更是一种记忆、一种精神。

基于前期南信大研究生“大桥精神”寻访课题组的调研成果,当天,学校特地邀请了三位曾经的大桥建设者分别上台给学生们回顾了这座“天堑飞虹”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一时代的奇迹中感受到满满正能量,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解码历史,深挖大桥精神内涵

“大桥不是谁发明,大家一起努力的。”“质量没问题。我们修的桥不会塌的,当时修桥的人都觉得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当年最年轻工程师常荣五在现场声情并茂阐释大桥精神。“大桥不仅开创我们桥梁建设的新纪元和重要的里程碑,更重要的她是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丰碑,这种精神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任大桥二公司党委书记魏则玉在报告会上又这样说。那大桥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这太难了!要把耗时10多年的建造历程浓缩成几句话的精神凝练,浩瀚的史料、偌大的工程、诸多的英雄劳模……头绪之多,想想都庞杂。”课题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钟倩华说,开始时她和队友并没有太多头绪,直到慢慢的和这些老人交谈,慢慢的融进去,渐渐地和同学才发现大桥精神的实质是信仰信念,是使命担当。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国人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与使命。课题组通过梳理这几十位老人的访谈,凝练了大桥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核,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我觉得同学们抓得非常准,他们对过往进行历史解码,运用现实的视野对大桥精神进行了创新继承和全新建构,这才凝练出了大桥精神及其内涵体系。”课题指导教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显信表示,新时代大力弘扬“大桥精神”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拜访古稀建桥老人,再现建桥艰难岁月

“当年建桥真难啊,苏联撤回了桥梁专家,再加上长江地势险恶等因素使得建桥困难重重。但建设者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历经12年,终于将大桥全部建成通车。”在冯永祥心中,建桥的往事再怎么说都不觉得多,“之前,和课题组的同学介绍过,感谢学校邀请,我能够在报告会上跟大家再讲一次。”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于1964年建成,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争气桥”之称。如今,长江大桥建造者多年逾古稀,他们在逐渐老去,甚至许多建造者已然离开了人世。为了对大桥建筑历史的探索和追忆,深入挖掘、记录好这段故事,去年10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们开始了对南京长江大桥《“争气桥”如何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淬炼与传承》的课题调研。

“探索大桥历史这个很有意思,我是南通人,从小在课本中就学过长江大桥,能重温大桥岁月,既是契机,亦是使命。”马院研究生也是课题的负责人荣沁钦说,团队总共7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60余个参与大桥建造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基层工人及其子女等的深入接触与交流。“这期间,访谈有太多动人的瞬间传递着温度,见证着巨变。按进度,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完成所有人的访谈,希望到时能更加彻底了解大桥的前世今生。”荣沁钦说。

“像当年的建造者一样,今天的‘大桥探访者们’也将当年大家的坚持、耐心和细致发挥到了极致。”周显信这样评价他的这群学生。“其实初期联系这些老人并不容易,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都直接拒绝了同学们采访。”周显信说,即使时常碰壁,大家还是坚持反复多次去联系,用诚心去打动对方,尤其是寒假期间,课题组同学最多一天跑五六家,到目前光整理的访谈文字就已经有20万字。

“传承好大桥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一座大桥,一种精神。刚刚报告中,听到几年前长江大桥全面检修时发现全桥155万颗铆钉只有6000多颗需要更换,更换率不到千分之四,大桥主体结构仍然坚如磐石,我非常受触动。”前来听讲座的数统学院研究生徐凡然说,这不仅证实了大桥能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也彰显了大桥建设者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学习老一辈革命者的决心和耐心,将钉钉子精神在科研中发扬到底,一往无前、攻坚克难。

大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与无价的精神宝藏。在三位老建桥人看来,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更跨越时空,成为情感的联通、文化的传承、精神的纽带,渗透到了亿万中国人的生命中,甚至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集体情感、国家记忆。

“所以,我们也将和大桥桥史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合作协议。”南信大团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举,充分发挥大桥桥史馆的教育功能,继续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报国之行。

据介绍,围绕协议,下一步南信大将组织学生、教师等到大桥桥史馆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同时双方还将互聘专家导师,协同开展各类志愿讲解、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思想教育活动。

“探索建桥人所凝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对‘大桥精神’的淬炼、升华与传承是我们的初衷与重点。这半年多的走访生活,使我深受教育和历练。接下来,也希望通过更多形式的活动,用我们的力量让大桥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荣沁钦满怀期待地说。

通讯员  严常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视频素材提供  南信大     剪辑   戴哲涵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张丽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