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一节语文课三位老师接力上!这样的赛课你一定头一回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5月25日讯(记者 杨甜子)“你觉得做人好还是做虫好?”“周朴园为什么没说实话?”近日,在南京大学文学院首届“启园”杯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上,来自南大文学院的研究生们给评委带来了两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每节课上,三位同学接力完成了课程目标的教学,耳目一新的授课形式,别具一格的文本解读,让评委们感受到了年轻的朝气。

决赛中,6名选手分为两个小组,以一人15分钟的形式面对4个学校的高中同学,接力实现45分钟的完整课堂教学。授课内容已定,分别为文言小说《促织》和戏剧《雷雨》。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张苏涵用两只陶瓷罐子开场,引出了明朝宣德年间对于斗蟋蟀的热衷。课堂有了生动的导入,梳理情节,剖析内容的荒诞便顺理成章的展开。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张佳鸿与学生互动的问题令评委们感到十分惊艳,讲解到《促织》一文中,主人公成名的儿子变成了蟋蟀的情节时,张佳鸿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是做人好还是做虫好?”学生的思路就此被打开,课堂也变得鲜活起来。

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刘玥彤,带领学生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周朴园的形象不能简单用“坏人”来定义,怎样才是一个复杂的“人”?多读原句,琢磨周朴园的心态,才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刘玥彤告诉记者,“周朴园的台词是有语言张力的,我的授课目标之一,便是带领学生们从语言张力逐步深入,去探索周朴园的性格张力。”嘿,这些未来的“小老师”,上起课来还真是像模像样。

“这样的课我们也没上过。”大赛评委之一,金陵中学教师王守明在点评中肯定了参赛选手们的表现,赞扬了选手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大家不妨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去交给学生。先前一位选手问学生,‘做人好还是做虫好’,这就是个很好的提问。”大赛评委,南京一中教师魏荣葆认为,学术概念的讲授要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建议让同学在品味精彩片段之后再顺水推舟地推出概念。

经过点评嘉宾与高中同学的共同评分,选手张佳鸿获特等奖,张苏涵、刘玥彤获一等奖,成亚男、汪秀琦、庄宇歆获二等奖。

当天,文学院还同步举行了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南京一中、南师附中、中华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五校高中教师招聘宣讲会,宣讲结束后,南京大学文学院党政领导与南京高中各校领导完成了共建基地签约授牌仪式。

记者了解到,南京大学文学院首届“启园”杯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系列活动是文学院献礼南京大学119周年校庆、探索中学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校友系列活动,对进一步促进“南南合作”、推动 “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 建设,助力南大有志于教育行业学子的职业生涯进程、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张丽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