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顷刻间,山崩地裂,家园倾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卫生部、江苏省、市领导十分重视震后救灾工作。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了30人的医疗队赴南京接转伤员来院治疗。杨玉芳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2020年底,杨玉芳通过唐山市江苏商会联系到南通电视台,表达了想重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当面致谢曾经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李道生、徐宁扬、李安、袁淑以及志愿者潘建中的想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45年前分离的“亲人们”又一次聚首,共同分享这温暖人心的时刻。
“45年了,45年了!”
杨玉芳夫妇带着曾经的记忆,见到当年帮助自己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心情激动,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时隔45年,终又相见。幸福来的是如此突然,一时间竟无语凝噎,一切都融化在两行热泪中,往日仿佛就在昨天,他们的容颜,他们的笑脸依然让彼此痴痴恋恋,往事一幕幕,感动一幕幕。
“45年了,45年了!当年我受伤截瘫后第一次排便就是你给我排的,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杨玉芳激动地和志愿者潘建中说道。当见到当年救助自己的李道生等医护人员,杨玉芳紧紧握住“亲人们”的手,“杨玉芳,果然是你!”李道生见到曾经救助的患者,十分开心。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杨玉芳夫妇受伤截瘫,下半身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纵使长夜难明,始终有人舍命燃灯。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人般的照顾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南通就是我命中的福地、心中的家”
上午9点半,回访活动开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卫东为来宾详细介绍了医院的历史沿革、45年前救治情况的回顾以及当前医院发展形势。在场嘉宾无不为能与这样一所底蕴深厚、仁心仁术、前景光明的医院结缘而感到自豪。
杨玉芳老人感恩发言。他说:“45年前,唐山地震使生身父母离我们而去,温暖的家变成了残垣断壁。一个多月后,茫然来到通大附院,早就等候的医护人员见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我们,流下同情的眼泪,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鼓励,让我从天灾的伤痛中走出。我在医院治疗、生活了4个月,我的身上还流淌着南通人民的血浆。我敢断言!如果我不是寸步难行,我一定会年年来南通拜望这里的恩人,如果我不是截瘫我一定会把家安在南通,因为南通就是我命中的福地、心中的家。”
曾经参与救治的医院原党委书记李道生回忆,那时我是南通医学院的年级主任,唐山大地震正值学校放暑假期间,组织上将我调来担任病区指导员,服务唐山患者。在救治之余,我们更加注重与病人之间的交流,开导他们走出阴霾,拥抱新生。在一次次的交心倾谈中,我们与唐山伤员的情谊已不仅是医患情,更是亲情。
“感谢党,感谢国家,让我们获得重生”
杨玉芳回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唐山看望他们时,他们说道: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我们能活这么长时间。有人说我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没有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的关爱,我们根本活不到今天,更不可能活得如此洒脱。感谢党,感谢国家,为他们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使他们获得重生并建立拥抱新生活的信心。为此,杨玉芳撰写了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凤凰吟》以铭记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活动当天这部小说也将作为本次回访活动的礼物捐献给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南通图书馆。
地震无情,天降大爱。从大地之殇到涅槃重生,这些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唐山人民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天灾,用坚定不移的信念修筑了崭新的家园。杨玉芳夫妇正是其中的缩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逆风飞翔,创作小说和诗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活动现场,杨玉芳夫妇拿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锦旗,“大爱无疆涌泉恩,感恩戴德唐山魂”十四个金色大字述说着感激,传递着真情,并与当年的亲人们合影留念,将他们亲手缝制的“平安果”作为礼物向医护人员赠送。善良美如花,善良人伟大!
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岁月的痕迹我们用爱洗礼,爱在一起,心在一起,手拉着手我们抵挡风雨迎接彩虹,有爱的力量会创造奇迹。
新闻链接: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卫生部、江苏省、市领导十分重视震后救灾工作。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组织了30人的医疗队赴南京接转伤员来院治疗。8月6日,113名伤员顺利入住医院。病人的伤情都比较严重,其中骨折病人92名,软组织或脏器损伤病人21名。医院接到病人后,即行各种检查,汇总有关资料,研究和制定各种治疗方案,按照病情分批分期进行截肢、椎管探查、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耻骨上造瘘、扩创、骨牵引、石膏固定、植皮等治疗。8月19日晚,接市防震指挥部紧急通知,病人全部被安全有序转移至十二中操场防震棚内继续治疗。12月28日,医院派4人专程护送最后一批(第4批)20名地震伤员出院。
通讯员 吴丹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朱亚运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