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秦少游诗中的一种植物 被兴化百姓发展成“经济作物”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7月7日讯 (通讯员 杨洪江 冯兆宽  管新宇 记者 王国柱 ) 秦少游有诗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诗中“菰蒲”说的是“茨菰”和“蒲草”两种植物。诗人是扬州高邮人,泰州兴化与之相邻,高邮盛产的蒲草,兴化也很多。“一天100多只,收入近百元。”兴化市兴东镇巾荡村百姓,农闲时用蒲草编织蒲包增加收入。

农妇村头做蒲包

巾荡村毗邻兴化风景秀丽的乌巾荡,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蒲草丰茂,自古就有村民在家门口制作茶干蒲包的习惯,是里下河著名的蒲包编织特色村。如今,该村仍有100多位农妇利用农闲编织蒲包,每年可为家庭增收近万元。

7月7日上午,该村村头,四五位老奶奶聚在一起,就着阴凉处在编织着蒲包。“我们编织的蒲包,主要用于饭店蒸蒲包肉和茶食店蒸蒲包干用。”一名老奶奶介绍,饭店做蒲包肉,先将猪肉切碎,放上佐料、生粉,再裹上一层豆腐皮,然后放在小蒲包里,扎紧后煮熟,味道说不出的香。

70岁的刘玉珍奶奶说,她10多岁就开始学编织蒲包,几十年下来练就了一套娴熟的好手艺,每天她能做100多只蒲包,收入近百元。正常蒲包经纪人每两个月上门收购一次,她每次能卖2000只。该村68岁的吉稻英大姐接过话茬说,她除了种2亩农田外,闲下来就编织蒲包,每天能编织三十只蒲包,一年收入五六千元。

据介绍,蒲包是用蒲草做成的,蒲草不香,却别称“香蒲”,从湖边收割回家后,先摊在地上晒,任人踩踏,略干后,用锋利的竹片将其根部划开,使叶子一片片分离,然后再继续摊晒,直至干燥。干燥的蒲草还要反复碾压,方能做蒲包。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巾荡村地靠乌巾荡,荡里长出来的蒲草,是个宝。” 巾荡村党组织书记张美富说,现在巾荡村的蒲包制作还是零打碎敲,村里下一步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把蒲包户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蒲包生产合作社,并为蒲包注册专门的商标品牌,实行统一销售,力争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小手工做成群众增收的好产业。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