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望鹤楼
古建筑门前的大缸叫“门海”,相当于古代的“消防栓”
很多古代庙宇、庭院门口总会摆一门大水缸,一年四季都盛满水。这口大缸名为“门海”,顾名思义就是门前大缸里的水像大海一样。在古代,人们房屋多由木质建造,可燃性很高,由于天气炎热或是用火不当很容易引发火情,门前大缸蓄水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屋内着火时第一时间取水灭火。
《大清会典》就记载,紫禁城内曾有大缸300余尊,目前仅剩213口。在那时,皇帝会派专人负责管理“门海”,保证冬不结冰,夏不干涸,一年四季都满水。南京市朝天宫御碑亭门口就有一尊门海,位于亭正前方。门海上还雕刻着狮虎,非常气派。
朝天宫御碑亭门口的门海
代表江南风韵的“马头墙”,其实本身是为了防火
南京城里有许多古建筑、古民居都采用“马头墙”。这种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形状酷似马头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多分布于两座房屋之间。由于古代江南人多以家族为单位聚族而居,民族建筑密度大,一旦失火火势很容易顺着房屋蔓延,扩大险情。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人们在每栋房屋之间砌筑起高出屋面的一面墙,能有效隔断火势蔓延,方便人们救火。
在古代,马头墙原本就被称之为封火墙、防火墙,建造之初也是处于安全消防的考虑。后因形状酷似马头才被称之为“马头墙”。到了现在马头墙更多的是观赏价值,以南京老城南地区居多。
南京古民居上的马头墙
古建屋脊上的“鸱吻”神兽,也能起到避雷防火的作用
被誉为“金陵第一胜迹”的南京朝天宫一直都是到南京游客的打卡胜地,红墙金瓦也彰显了明朝皇家建筑的尊贵气派。朝天宫大成殿的屋脊上有许多神兽雕塑,大多以鸱吻为主,一方面展示了古代雕刻劳动者的非凡技艺,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古人防火的意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烽森消防工程公司工程师陆法同在《对“鸱吻”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一文中介绍,我国古代殿堂建筑中常见顶脊两头多有鱼形、鸟形或龙头形饰物,两翼翘起,很富装饰性。其俗称为“鸱吻”。要知道安装此物并非单纯为了装饰,实则是出于古人“禳灾除祸”的观念。但事实上,由于鸱吻的特殊结构,也恰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防止雷击起火的作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成为尖端,确实相当于避雷针(实应正名为引雷针)。云层与地面的感应电荷通过尖针陆续、缓慢的中和,可以避免因电荷积聚而引起的骤然爆发,从而起到避雷防火的作用。
朝天宫大成殿屋脊上的鸱吻
校对 王菲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