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科普丨全民核酸检测,为啥用“混采”?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来来来,出示登记的二维码,10人一组。”7月21日,南京发布通告开展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工作。通告发布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迅速展开,已经检测过核酸的市民们,对于分组已经熟悉,而心中也会有疑问,大家的咽拭子都混在一起,准确吗?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处李占结表示,今年2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曾发布《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指南提出500万人口以内的城市,应当在2天内完成全员核酸筛查检测任务,必要时可通过省(区、市)内统筹保障。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当在3-5天内完成全员核酸筛查检测任务。所以根据疫情实际,加强研判,需要第一时间科学划定风险地区并动态调整,第一轮检测可以全部采用10混1检测技术,尽可能快速筛出感染人员。之后的全员核酸检测筛查,可以按照重点人群和高风险地区单采检测,中低风险地区混采检测的方案进行。混采检测可以采取10混1或者5混1混采检测技术。根据筛查结果综合研判,确定筛查检测轮次,必要时可对局部地区和重点人群采取多轮次筛查检测。

这里涉及到两个名词:“单采”,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混采”,是将5个人或10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单采适用于重点区域人群(近期有疫情发生的小区含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老旧小区、人口密集小区、流动人口聚集区和近期离省外出人群)、其他不适合混采的人,以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混采”适用于大人群样本的筛查,群总体阳性率较低(低于0.1%)时更为适宜。

当混采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混采样本均视为阴性,代表混检的10个人都是安全的。如果出现阳性,相关部门会立即对该混采管的10个受试者暂时单独隔离,并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复核,再确定这当中到底哪一个是阳性。

采用“10:1或5:1混采检测”模式,就是确保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最大程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及本地扩散风险,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着国内防控经验的提高,混采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新冠核酸检测中广泛使用的疫情防控筛查方法。在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多个地方将此方法用于全人群大范围的核酸检测工作,对于提高整体筛查效率,尽快尽早发现阳性病例具有重要作用。单采管和混采管大小不同,保存液的量也有区别。基于前期大量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及实践操作证实,混采保存液体积的增加对弱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无影响,所以准确性是没有问题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张丽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