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艳
面对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升荣社区网格员迅速进入战“疫”状态。底子清、情况明,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而新社区居民结构和户籍管理复杂,这是刚到岗不久的新社工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90后,曾经干过社会组织工作的张冰艳动起了脑筋。为了尽快了解社区情况,张冰艳和小伙伴们商量:白纸作画,绘制网格图。“粉色表示人在户在,绿色表示空置,黄色表示整租,紫色表示合租……”一张张图表将辖区人口情况清晰标注,这张网格图成了张冰艳的“战疫武器”。
举例来说,根据每天官方发布的中高风险地区来看,社区需要排查辖区内可能经过中高风险的人员。比如说某个地方8月1日被划为中高风险地区,就要倒推10天,看看有没有7月20日以后返宁人员,开始电话核查信息、沟通做好人员管控。如果说电话出现未接或者是空号停机,社区随后还会根据地址上门进行核查。
“一个表单的核查反馈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每一个数据都可能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投入百分百的细心和耐心。”张冰艳说,刚开始看到表格里这么多陌生的名字,简直头皮发麻,有时一通电话打下来,居民并不配合。但几天沟通下来,网格员将不少居民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具体情况熟记于心,一些居民从拒绝沟通变得包容理解、积极配合。
这几天,张冰艳就像电脑编程一样把手中每一件工作事项整理妥当有序。白天走访巡查,晚上整理归纳,居民的细微的需求也都被记录在册。新社区,零基础,一点一滴都需要积累,做得再细致些、再扎实点,这也是后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开端。“只要真心付出,用心沟通,就会换来理解和认可。”张冰艳笑谈,受到居民褒奖和认可的瞬间被感动得心都融化了。话音刚落,张冰艳的电话又响了,通知她去接收转运人员,工作再次进入忙碌。
20多天来,每天工作到次日凌晨已成常态,张冰艳的家距离社区有20多公里的路程,她头一次觉得,从河西到城东是这么远。张冰艳说,这段时间虽忙,但她的心里由衷的感到充实、有价值,也让她真正明白了社工工作的意义,“是团结的集体赋予彼此力量与信心!”
“我们年轻人可以”
这个夏天,对于97后姑娘吴钰娴来说,注定不平凡。1997年出生的吴钰娴,大学学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今年1月,升荣社区正式筹建,吴钰娴成了新社区的一员。平日,她总调侃自己不是专业的社工,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就是这个不专业的“新手”社工,战“疫”打响了多少天,她就在一线防疫工作岗位上坚持了多少天。
吴钰娴
吴钰娴告诉记者,7月21日,接到南京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后,小伙伴们都懵了。社区刚刚批复成立不到10天,这场仗要怎么打?镇定过后,理了理思路,几个人说干就干。搭建帐篷、摆放一米线、制作号码牌、设置排风降温设备……符合规范的核酸采样场地,三个小时后搭建完成。当医护人员带着物资赶到现场,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叫号排队,人流缓慢向前。“那是我第一次熬大夜,凌晨3点采样点的居民陆陆续续散去,才歇了会儿。”吴钰娴说。
这场战“疫”,对社区所有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别看吴钰娴在社区工作人员里年龄最小,但她工作起来有一股拼劲。在核酸检测采样点,她帮居民登记、引导;在“扫楼行动”中,她挨家挨户登门核验,日均行走3万多步……“我们年轻人可以”成了她的口头禅。
从升龙天汇到正荣润峯,从沿街商铺到马路门岗,一个帆布包可以说是吴钰娴的随身百宝箱,里面有健康承诺书、通知单、重点人员摸排台账、记号笔、中性笔、消毒液、口罩……“只要出门巡查,带齐全了总没错。小白的抗疫之路,都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不清楚的、需要改进的,通通记录下来。”吴钰娴说。翻开她的记录本,密密麻麻的“防疫要点”都被用红笔仔细地圈出。吴钰娴说,希望疫情过后,有机会和居民们正式认识一次。
年轻人不轻易说“累”
“我的健康码是黄色的,怎样快速转绿?”……这段时间以来,社工张倩接到的电话几乎都跟转码有关,每一通电话背后,都是焦急的声音。
张倩
社区“苏康码”转码诉求居高不下,有的是爱人怀孕,要赶快转码陪产;有的是要参加重要的面试;有的是准备去求学……作为一名“95后”,又是基层社区工作“新兵”,张倩身上有一种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劲头。社区人手紧,一个人就是一个“战队”,经过岗前培训,张倩成了唯一一个“转码专员”。
“我们充分理解大家的急切心理,基本上每天除了接听咨询电话就是盯着电脑审核邮件,一天结束,全身动弹不得,都已经僵住了。”张倩说,我们也希望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尽快转绿码,让12345的投诉少一些,让社区的矛盾小一点。
摸排人员情况、查阅核实材料、耐心解疑答惑、安抚居民情绪……张倩说,做这项工作需要很有耐心,经常要一遍遍解释大家的疑问。还需要很细心,仔细核实大量的审核材料,分门别类归纳不同人员的不同情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感同身受,有时候咨询电话打过来,对方很着急,甚至有时言语有些过激,也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慢慢引导。
“我的健康码终于变绿,明天就能回到单位工作了。”采访间隙,家住升龙天汇珑熙的黄女士打来电话,这两天她在社区帮助下,健康码成功变“绿”。“谢谢你,年轻人!你很优秀!”听到居民的夸赞,张倩脸上微微泛红,心里却说不出的高兴。
最近,张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整日敲击鼠标键盘导致手腕疼痛、手指发麻,接通电话上百回,嗓音也变得沙哑。“是有些辛苦,但只要看到大家发来的转码成功的感谢短信,我就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累不累?”“下班了么?”晚间值班时,张倩经常收到家人发来的微信。好几次,“我还在加班”的字样已经输入,却没发出……在她心里,年轻人不轻易说“累”。
全力跑好我的那一棒
8月11日,临近中午12点,社区网格员苗蒙雅的手机发出了提示音,一位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家门打开了,苗蒙雅马上电话联系对方。
苗蒙雅
“喂,您好!您家的门打开了,请问您刚才是做什么?哦,您刚把垃圾放门外呀!好,请您做好居家健康监测,千万不要外出。”放下电话,小苗舒了口气。
据了解,为提高管控效率和精准度,减少社区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对辖区内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住所安装门磁,通过“技防+人防”双重防控,筑牢社区疫情防控网。安装智能门磁后,社区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握社区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进出情况。若居家健康监测人员打开大入户门,门磁会立刻感应到并生成报警信息发送到社区网格员的手机中,提醒注意、核实正在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开门行为。
“刚开始,很多居民对门磁很敏感。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们上门前先跟居民沟通做好解释。每个小区的装修不一样,安装难度也不一样,得选准角度安好,再去测试是否有效。第一次安装找不技巧,我们穿着防护服趴在门外一直找信号、选位置,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遍。”苗蒙雅说,现在每天看一眼微信运动,不到2万步都觉得工作没达到标准。
据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入住居民2700户,约8000余人,社区工作人员仅5人,防疫压力不言而喻。“五个人一盘棋,我们用心守护着他们,在他们中间,也有一群像我们一样的守护者,守护南京。疫情防控,要全力跑好我们的那一棒。”
人人参与防疫,才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