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儿医专家两度抗疫:“这次是主场,我们有信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李灼,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自1998年进入这个专业,不知不觉,他与儿医、与急诊重症已结缘23年。2020年2月11日,医院接到需要紧急支援湖北黄石新冠疫情救治的工作,作为儿科专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并被医院任命为医疗队长带队前往。今年7月26日,南京疫情再度牵动人心,在距上次抗疫531天后,李灼又一次冲锋上阵,作为领队承担着南京市公卫中心新冠患儿的救治工作。两度抗疫,李灼告诉记者,“经历过了又有经验了,而且后方这么多人在支持我们,我觉得还是有底的。”

2020初上黄石“战场”:其实心里没有底

2020年1月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正常生活的节奏。湖北多地成为高风险地区,新冠肺炎感染者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天的婴儿。一时间,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让我上吧!”2020年2月10日下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到紧急支援湖北黄石的通知后,李灼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回忆起初次奋战在疫情一线的情景,李灼仍记忆犹新,“我们去黄石那时候,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是没有底的。作为医务人员来说,我们其实每天面对的都是差不多的病人。但当时这个病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我们也只能通过媒体和官方发布去了解有关新冠的知识。”

2月11日晚,带着彷徨的李灼作为南京市儿童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带领其他11名队员来到了黄石,迎接未知的挑战。在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李灼挂任儿科业务主任。那时的李灼和同事们不仅要救治新冠肺炎患儿,还要兼顾其他重症患儿的指导治疗。“新冠患儿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几个月。”

儿科、危重症都是李灼擅长的领域,可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的特点让李灼选择谨慎又谨慎。在黄石的院感防治工作中,李灼始终坚信一定要亲自看一看,走一圈,跟各部门多交流,才能心中有数。

2021南京再战疫:主场“作战”有信心

黄石的抗疫工作用一个多月时间画上了完美句号。回到南京的李灼继续在儿科急诊危重症岗位上兢兢业业。可20天前的一个电话再次令李灼奔赴一线。7月26日,刚准备下班的李灼接到来电,“医院研究决定想派你去公卫中心支援,你可以吗?”“我有经验,我去!”

8位医生,24位护士,李灼和儿童医院同事们26日晚便集中到了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并迅速展开了新冠确诊患儿的救治工作。李灼坦言,参与本轮抗疫与一年半前远赴黄石心态明显有了变化,经过援鄂抗疫,把他们培养成为训练有素的“苏大强”;如今主场抗疫,他们背后更是全南京的“宁”聚力。李灼说:“有前期的经验积累,有强大医院支撑,有紧密的团队协作,他们都对本轮抗疫很有信心”。

好的儿科医生:耐心、细心、爱心

在公卫中心,他们把在隔离病房工作称为“进舱”,李灼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每天大概需要进舱4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衣进行医疗救治工作,并不是件轻松事,因为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交流,观察,陪护,风险相对更大。可李灼却说:“最大的挑战是不能辜负大家把患儿托付给我们的信任。”

耐心、细心、爱心。这是李灼从医二十多年的总结,更是作为儿科危重症专家的经验。“有时候孩子还不会说话不好跟你交流,或者有的会说但不愿意说,这些都会影响到医生对孩子情况的了解。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要跟患儿多交流、多沟通。”而碰到那些难以交流的小朋友,细心就是法宝。“你要多花时间去观察,才能早期发现一些细微的病情的变化,及时给予一些必要的治疗或处置。”耐心、细心其实都建立在爱心上。李灼坦言,一名好的儿科医生,还非常需要有爱心,这样才能拉近你和孩子们的距离,才能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在治疗上孩子们的才会配合。

通讯员 吴叶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彦霖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