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囿于自上而下的干预措施
宋博士说,在城市规划中,减少高温天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策略往往是自上而下,但这并不能有效解决市区、城市大区和居民区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具体问题。“一刀切”远不如因地制宜成效好。
“内地大多数城市都有香港类似的问题,干预措施往往是自上而下。” 宋博士说,“他们不太考虑分级策略,也很少有因地制宜的行动计划。据我们研究,干预措施不应只考虑市政府或省政府做什么,还需考虑社区做什么,比如建立社区中心、卫生所,甚至让志愿者而不是政府发挥主要作用。”
为找到因地制宜的方法,研究人员创新运用了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了解各个热死亡风险因素能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MGWR模型用于研究地理上的变化关系。宋博士说,虽然香港是个案,但MGWR技术也可复制运用到其他地区,其最终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评估风险因素
热死亡风险来自可能仅在特定空间呈显性的因素。
宋博士解释说,比如,研究人员发现,在市区整个空间内,由于老年人和穷人属于高风险群体,所以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就构成了重要的风险因素。
其他诸如热环境和低收入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热死亡,但危险程度视空间情况而不同。宋博士说,这些发现说明,各地需要单独评估,才能提出解决该地问题的方案。
宋博士说,出生地也是热死亡风险因素。特别是在香港,外来移民如果来自其他气候区,很难适应香港的湿热,这可能会削弱他们对极端高温的耐受力。碰到紧急情况或灾害时,外来移民也可能有语言沟通障碍,难以求得帮助。
因地制宜的分级气候行动计划,可纳入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比如增加医疗机构和照料老人的医护人员,这样就能拓展传统的适应性策略。“要制定有效的减少高温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策略,不同行政级决策者们的责任也应区别明确。”
除宋博士之外,该研究的作者还有哈佛大学于瀚辰博士和香港城市大学陆毅博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钱懿 裴夏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陶善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