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六合龙袍:新城建设拉开框架,垃圾分类并肩同行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9月14日讯(通讯员 余德标 记者 张可)目前,南京六合龙袍新城已拉开建设框架,正在加速推进。于此同时,六合区城管部门联合各方,将生活垃圾分类举措在新城的规划、建设等各环节中固化、实施,让生活垃圾分类与新城共同生根、成长。

在龙袍街道杨坝村一项目建设工地现场,记者看到工地项目部、生活区、食堂等均落实生活分类的要求。六合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龙袍街道垃分办、城管中队通过全程宣传、服务和指导帮助一个个在建工地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的闭环工作体系,垃圾分类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落地生根。同时,龙袍街道积极联合区垃分办、区街两级城市治理公众委员进行了共同探索。

同时,在龙袍街道水杉大道,社区网格员、城市治理志愿者们一次次入户宣传、检查、劝导,使分类意识不断根植于村民心中,垃圾分类从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逐步转变。

在龙袍新城建设指挥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龙袍新城的规划沙盘中,在区城管、规划部门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共同推动下,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正式纳入到新城规划实施中,日压缩转运生活垃圾300吨的中转站,日处理餐厨垃圾30吨的餐厨处理站即将提上建设日程;所有安置房、商品房建设项目按照300户/座的标准配建智能垃圾收集房,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房建设难、落地难的困境。

【延伸:南京乡村“有机垃圾”处置不出街镇】

南京市城管局环卫处四级主任科员孙秋阳介绍,目前南京全市48个涉农街道已经建成188个街镇“有机垃圾”处理站。“有机垃圾”即指厨余垃圾或餐厨垃圾,亦被称为“可烂垃圾”。通过处理站实现的就地处置,在南京乡村地区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站处理”的体系,基本实现了“有机垃圾”处置不出街镇。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陶善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