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讲述王莘一生的传奇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70年前,《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首次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歌谱。从此,这首歌伴随着中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而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就是无锡籍著名音乐家王莘。
王莘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只写了两首歌,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
无锡市歌舞剧院用舞蹈艺术形式,表现讲述了他一生的传奇。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回忆、失落与向往的强烈对比中,有失意、有激情、有感动、有艰辛、有坚守、有相伴、有痴迷、有深情……
从宏大主题里导出了一场接地气的轻喜剧
舞剧《歌唱祖国》从王莘的生活小事切入,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折射当时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对新中国的热爱、感激和期盼。剧情并不复杂,但是主创人员却从这个宏大的主题里,导出了一场接地气的轻喜剧,舞台上洋溢出满满的现代感。
主创前期探访后发现,王莘很懂生活情趣,爱开玩笑,尤为宠妻,从未跟妻子红过脸。因此舞剧选择从王莘的生活小事切入,甚至还有王莘爱人举着拖把打老鼠、用洗脸水泼走窗外窥探者的片段,无一不是轻松愉快的。而王莘和王惠芬两人经历了疾病、老去的人生历程,当这首歌曲随着嫦娥一号飞向太空,当奥运会上这首歌被唱响,已只剩王慧芬一人,无限感怀。老一辈艺术家的家国情怀,随歌曲流淌在每个观众的心间。
电影感、闪回……舞剧《歌唱祖国》并不说教,却非常fashion。主创团队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房屋、路灯、马路、钢琴、火车,甚至是床单、衣裤、黑白照片,都复原到舞台上,无论是“苏联抒情”音乐歌曲,还是王莘生活的院子,甚至小时候玩的陀螺、溜溜球,演员们的发型、服装,种种细节塑造出了真实的年代感,并用干净利落、极简主义的光影舞美,呈现出了电影一般的细腻质感。
另外,舞剧《歌唱祖国》虽然是人物传记主题,但它不是常见的从小讲到老的那种线性叙事,有时空、心理叙事的交融,还增加了不少闪回的处理。主创的理由是,王莘是音乐家嘛,脑子里经常有天马行空的东西,思维里随时有音符的出现。
观众说:诙谐生动有趣,不是为献礼而献礼的任务剧
当晚,不少观众看完意犹未尽,有观众表示,能够感受到导演的野心,主创团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不是为了献礼而献礼的任务剧。
通过舞蹈讲故事,观众看懂了,也看进去了,沉浸其中。有观众说,男女主演演绎得非常甜蜜,很有CP感,产房和婚宴那两段,诙谐生动,非常有趣。舞剧中群舞的调度和编排非常优秀,满而不乱,井井有条。上半场的火车、医院等场景,都很生动幽默,而下半场的报纸舞和指挥,也很可爱。
很多观众跟着剧情哼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因为情绪很容易被舞蹈演员们带动。
主创们设计的复古服道化,也引起了不少70后80后观众感慨,有观众表示,看到滚铁圈、抽陀螺,骑着二八大杠,立刻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小镇上奔跑的场景,眼睛立刻就湿润了。
演员说:王莘的坚持不放弃,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本场饰演王莘的是年轻演员蒋雨昊,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轻喜剧形式的舞剧,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他表示,以往大众理解的主旋律舞剧都很严肃,但舞剧《歌唱祖国》却很诙谐幽默,非常有意思,“我也做了很多功课来了解王莘老师,像剧中,他这首歌写出后,被退稿,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去大街小巷传唱,他这个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另外,蒋雨昊其实已经是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老将”了,去年也参加过舞剧《千年运河》。他直言,在这个平台上不断锻炼,自己一年比一年成熟了。
今晚舞剧《歌唱祖国》中,张依伊饰演王莘的妻子王惠芬,她在演出前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排练前,导演就跟她讲过王莘和王惠芬的故事,“从我的理解来说,惠芬是一个特别有趣特别可爱的人,她现在已经90多岁,还会涂红指甲,非常爱美。我们这个剧的主题是用轻喜剧来表现,也非常符合他们夫妇的性格。”
说到表演,张依伊告诉记者,在剧中她需要展现的感情是非常浓厚的,他们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结婚,到最后王莘离开,跨度非常大,人物内心的变化也很大,如何在一部舞剧的时间内去表现这么多年龄层次的情感,是需要演员自我突破的。在张依伊看来,剧中最感人的是,惠芬听到2008年奥运会上再次唱响《歌唱祖国》时,她对王莘的怀念更加浓厚更加热烈。为了找到这些真切的感觉,年龄还很小的张依伊特地看了不少资料,包括一些影视剧,在举手投足中去模仿去调整,然后找到最合适的状态。
院长说:本土文化资源是艺术创作的富矿
看完这部舞剧,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张麟评价说,该剧围绕一首歌曲的创作,熔铸了音乐家王莘的一生。王莘用音乐描绘了时代风貌,唱响了时代最强音,他用音乐表达着那个时代站起来的全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而他创作《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的艰辛历程也和他个人的生活、家庭等结合起来,既体现出一个人民的音乐家的形象,也体现出一个朴实无华的人民大众的身影。他为人民代言,同时他也是人民中的一员。
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舞剧《歌唱祖国》看似是一个特别宏大的题材,但其实特别接地气,很欢快。在前期的探访王莘故居的过程中,主创团队了解到,王莘在生活中非常幽默的人,因此,他们决定,在这个具有主旋律题材中融入了轻喜剧元素,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塑造人物,呈现一位热爱祖国、热爱音乐、热情浪漫又时而有些孩子气的作曲家。而舞剧中的很多情节直则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去呈现,“舞台上出现了绿皮车厢、结婚、产房门口、家庭琐事等不同的场景转换,这些场景就是我们最为平时朴素的生活过往,也是音乐家王莘和妻子的生活过往,不同的是这些过往中更多的打上了王莘沉浸于《歌唱祖国》音乐创作的烙印。这提高了舞剧的观赏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使观众在平铺直叙的主线叙事中能够会心一笑,缩短了观众和舞剧人物之间的距离感。”
葛丹绮院长特别提到,《歌唱祖国》已经经过了三四轮的打磨修改,这一次参加紫金文化艺术节,在下半场增加了一些舞段,视觉等舞台呈现上,也有很大调整,希望把它打造成一部留得住,观众也喜欢看的精品。
据了解,无锡市歌舞剧院这些年深耕本土文化,挖掘鲜活素材,以舞剧《歌唱祖国》为无锡籍作曲家王莘“立传”,体现了艺术的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之魂,随《歌唱祖国》的旋律流淌在每个观众的心间,也激励着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坚守初心,创作出精品力作。葛丹绮表示,打造精品,更是艺术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初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视频拍摄、剪辑:王涛
校对 徐珩
编辑 : 孔小平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