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妮2003年初确诊抑郁症,于2008年出版《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真实讲述了自己的患病经历、症状,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会、文化的成因。2013年又出版《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分享“狗医生周乐乐”与自己温情陪伴的经历,传递了一种情感疗愈抑郁的可能。在与反复发作的抑郁症进行近二十年的抗争中,李兰妮还做了大量公益讲座,并参加央视《开讲啦》等电视节目,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向公众传播抑郁症乃至精神疾病相关的知识。
2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李兰妮《野地灵光》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肯定了《野地灵光》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普遍认为该书是用生命写出的作品,为当代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
李敬泽提指出,“在我记忆所及,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以非虚构的方式来处理精神病院或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的作品”,“关于精神疾病的这样的书写、这样的认识是特别重要、特别珍贵的。在这个领域里,兰妮做了重要的开拓性的《野地灵光》,这么一个弱女子也是自己走到野地里去,然后在野地里自己点起一盏灯,点起一堆篝火。她为此付出的一切,都让我们满怀敬意,也使得我们需要、应该认真、郑重地看待这部作品”。李敬泽认为“它应该成为每一个成年人的一个读本、一个教本”。
梁宇对李兰妮《野地灵光》的写作态度作了充分肯定,“文学艺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李兰妮主动深入精神病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气入住北京和广州两个精神病院,接触大量精神疾病患者和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阅读大量中外精神病学史料,饱含真情实感写下这部长篇纪实作品。”
臧永清介绍了自2008年出版李兰妮《旷野无人》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始终关注李兰妮的写作,始终关注抑郁症乃至精神健康领域的文学作品。他为李兰妮的创作态度点赞,“现在大家都在说‘深扎’,可是深扎到什么地方不一样,她深扎到精神病院……她义无反顾地进去,到那里做最深刻可能也是最痛苦的生命体验,这样一种写作态度,确实是让人敬佩和惊讶的”。
梁鸿鹰说,李兰妮有一种“飞蛾扑火”般的精神:“这部作品的意义,既是一本疗愈个人、安放自我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疗愈他人、抚慰社会、警醒社会的书。所以,它有很强的公益性,有很强的普惠性,作为作家一种顽强的意志、执着的创作态度,她有一种献身的精神。她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治疗,踩出一条路来,她用飞蛾扑火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施战军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读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感觉。这本书感染力非常之强,它是自己的一个多棱镜像,也是社会众生的一种对话。这样的写作是探微、探底,更是领受和领悟。这部书是交流、交心,同时更是一种厚纳、厚待,她指出这种问题,但是对每个生命的体恤之感,让我们心里一直跟着它砰砰跳。所以《野地灵光》闪烁的是灵魂中的暖光。”
何向阳在最后总结发言中强调,“精神疾患及对它的观察研究,反思种种,的确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光明的话题,李兰妮用她的长篇纪实文学《野地灵光》为我们带来光,让我们从文学中见识了她的坚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编辑 : 黄彦文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