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公告拒绝“书呆子”“文凭迷”
此次正式公开的师德教育馆为全国第一个师德教育馆,总面积1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为5450 平方米,包括序厅、尾厅、四个主题厅和一个专题展厅。教育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素材,以“四有好老师”为主线,挖掘1600多件珍贵史料、文物。
陶行知先生是留过洋的现代教育家。他登上大学讲坛,拿到500大洋的月薪,还有望成为大学校长、教育厅长以至教育部长,但他毅然辞去或谢绝这些名声大、生活待遇优渥的岗位,放弃优厚的教授生活,谢绝武昌高等师范和金陵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脱掉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告别城市的舒适生活,在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去当“挑大粪”的校长,亲自培养乡村教师,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馆内就珍藏着陶行知先生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时穿过的袜子。
两只洗得发硬的袜子,后脚跟各有一个大洞,可见陶行知先生毫不在意生活条件的艰苦。
1927年3月15日,南京试验乡村师范(晓庄师范)诞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晓庄师范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第一个试验基地。
馆内还收藏了试验乡村师范的一则招生公告:“特别声明: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在这则前的招生公告上可以看到,学校的硬件条件有田园二百亩备耕、荒山十里供造林、最少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等等,可见条件的艰苦以及对学生动手实践、知行合一的倡导。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科目包括:农夫或木工操作一日、智慧测试、常识测验、作文一篇以及五分钟演说。
周恩来送来的御寒毛衣
在展厅内,陈列着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毛衣,浅灰色,圆领。绒线虽粗,但针脚密集。可以想见,穿在身上一定很暖和。然而,这又是一件极不普通的毛线衣,它的“来头”不小,那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周恩来同志送给陶行知御寒的。
当时,由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重庆育才学校的政治迫害和经济封锁,育才学校一天天陷入经济的困境,孩子们有时每天只能喝两顿稀饭。艰难的生活常使陶行知先生挨饿受冻,他终于病倒了。陶先生和育才学校的困难,牵动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的心。周恩来派中共中央驻渝办事处的徐冰同志专程去看望陶行知,并送去了一件用延安毛线织出的毛衣。
同时,徐冰同志又拿出了一套延安南泥垦荒生产自救的照片,告诉陶行知说,延安目前也非常困难,只有靠自己开展大生产运动来养活自己。认真地翻看完这套照片,陶行知被延安军民热火朝天垦荒生产自救的场景深深地感染了,他得到了启发,决定动员师生开荒种地,生产自救。经过40多天的奋斗,他和学生们终于胜利完成了开荒30亩的任务,种上了粮食和蔬菜瓜果,学校逐步渡过难关,有了新的希望。
这件毛衣,带去了党中央对陶行知的牵挂,陶行知一直把它藏在箱底舍不得穿。如今这件毛衣的原件珍藏在馆内,作为对这一段历史的纪念。
陶行知面模、手模,寓意“知行合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先生又以更大的政治热情继续投身反内战、反独裁、求和平的工作中。彼时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暴行,多次威胁并恐吓陶行知以及其他民主领袖。更是将民主运动领袖闻一多、李公朴相继暗杀,并将下一个目标指向了陶行知先生。陶行知不畏恐吓,说“我等着第三枪!”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手迹《书赠李公朴》。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患脑溢血抢救无效于上海逝世,终年55岁。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后,遵照陶行知的遗愿,将其安葬于南京晓庄劳山,全国53个人民团体代表为其举行隆重的公葬仪式。
在陶先生弥留之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闻讯赶到,紧握先生尚未僵硬的手说:陶先生凭双手和大脑,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如果把它(手和脑)留下来多有意义。于是,陶行知挚友、著名歙籍艺术家许士骐,即刻摹成阴模,然后翻制而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陶行知先生逝世时的面模和手模,他的最后遗容被留存下来,供后人瞻仰,含有“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寓意。
相关新闻:
雕塑“陶行知”由吴为山创作
师德教育馆主体雕塑“陶行知”由吴为山创作,为此他专程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研究大量史料和陶行知研究成果,所塑雕像表情庄重,目光深邃。左手持书,身姿微微前倾,似正在台上演讲,阐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展现了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成就。
通讯员 王翼凡 刘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校对 苏云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