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每日读陶语⑩|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1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先生,弘扬行知文化,南京晓庄学院联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从15日起推出紫牛号“每日读陶语”。由南京晓庄学院学者推荐分享、优秀学子朗读,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的“行知语录”,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今日跟大家分享的是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行知语录】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鄙人承贵两校之嘱,来与诸君畅谈,不胜快乐。鄙人最喜同学生谈话,因十余年来,无日不做学生;即现在当教员,亦未尝不是做学生,盖不学则不能教。既为学生,则与诸君均为同志,同志相谈,自必非常快乐。诸君均为师范生,所研究者为教育,而鄙人所研究者,亦为教育,尤为同志中之同志,所以更为快乐。诸君平日在校,已受良好之教训,固无庸鄙人多谈。惟是同志相聚,亦不可不有所研究,尚希诸同志加以指正为荷。今日所讲之题,即《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一  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

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即个人性情中,亦有善分子与恶分子,且善分子中亦含有恶。如爱,乃性情中之善分子也;而爱极生妒,变善为恶矣。恶分子中亦含有善。如怒,乃性情中之恶分子也,然文王一怒而安天下,用恶为善矣。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去善性中之恶分子。如开矿然,泥内含金,金内亦杂有泥。开矿者取泥内之金,去金内之泥,然后成为贵品。教育亦若是矣。

教育能养成共和之要素。共和国有两大要素:一须有正当领袖,一须有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盖领袖有正当者,亦有不正当者。正当领袖,能引导国民行正当之事业;不正当领袖,能诱致国民行不正当之事业。故又必须养成能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领袖正当则从之,领袖不正当则去之。由是,正当领袖之势力日张,而不正当领袖之势力日蹙。所以教育能巩固共和之基础也。

教育能传播非遗传的文化。人之言语非生而知之者,必由渐习而后能。然亦只能说一国之语,如中国人只能说中国语,而不能言德、美、俄、日等国之语。如欲能言德、美、俄、日等国之语,必由专习而后能。推而言之,世界文化无虑千万,皆父母所不能遗传者,而教育能一一灌输之。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今人皆云教育能救国,但救国一语,似觉国家已经破坏,从而补救,不如改为造国。造一件得一件,造十件得十件,以至千百万件,莫不皆然。贫者可以造福,弱者可以造强。若云救国,则如补西扯东,医疮剜肉,暂虽得策,终非至计。若云教育造国,则精神中自有趣味生焉,盖教育为乐观的而非悲观的也。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如达尔文、杜威、威尔诺刻等,皆由研究教育而出者也。但须有决心,有坚志,则成事何难?惟此尚是第二事。我等第一要知:人是人,我是我。天既生我,则必与我以一种为人所乐能为之能力。不然,既有他何必有我!天既生孔子,万事皆孔子所能为,则又何必生我而为古人之附属物?由此观之,则我等当自立,当自强,为我之所能为,不随人学步,庶不负天生我之意。教育既然如此,则我师范生当作何种之观念?以鄙人看来,男师范生与女师范生之观念,当有不同。欧战发生后,德法发生一莫大之问题。因其平时男教师比女教师为多,一旦战事发生,国内乏男子担任教育事业,影响于儿童者甚大。中国亦如此。但美国、加拿大则不然,其小学教师皆以女子充当,其男子皆任兵役以卫国家,所以战事发生后,教育依然不受影响。再,女子与儿童有天然亲爱之感情,非若男子之爱护儿童出于勉强也。但高等小学则有不同,因此须养成其进取勇敢之精神,激发其军国民之志气,故须利用男教师。此男女教师不同之点也。然其共同之点,则在以教育为专门职业。地理、历史、哲学、医学、生理学等,虽皆为教育家所利用,而教儿童则非修专门之教育的科学不可。今世界上有四种教育家:一、政客教育家,藉教育以图政治上之活动;二、空想教育家,有空想而未能实行;三、经验教育家,以经验自居,不肯研究理论;四、科学教育家,则实用科学以办教育者。中国现在教育家只有政客、空想、经验三种,但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最重要,故男女师范生当专心致志、抱定主义、以教育为专门职业,则何人不可几,何事不可为耶?

二 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当日孔子言教育之快乐耶?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换言之,即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至于劳碌动作,以求结果之代价者,则宜摈弃于教育界外。

三 各种教育之职业皆须视为平等

现在教员一般心理,每以大、中学校之等级高,高小国民学校之等级低,于是以教大、中学校为荣,而以教高小、国民学校为贱。不知大学要紧,中学要紧,而高等小学、国民小学、幼稚园尤要紧。以鄙人主张,凡大学、中学、小学等教员,国家须有同等之酬劳,社会须有同等之待遇。然常人心理,多不明小学之紧要,师范生亦有不明此理者。由是,他人固不以平等看待,即自视亦觉小学教员不如大学、中学教员之价值。甚至去而不为,放弃其应做之职业。故欲救此弊,先须视各种教育之职业皆为平等,此师范生所当注意者也。

四 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

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也。若无学生,焉有学校?既无学校,焉有教师?然则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鄙人曾参观一校,终日仅一见教师之笑,不可谓不威严矣!吾人若设身处地为其学生,必也视之为判官、为阎罗,如芒刺之在背矣。此教师不能与学生同情之故也。现中国教师之大弊,即在于此。此又我师范生所当注意者也。

五 教育为制造社会需要之事业

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故学校非寺院岩穴也,教员非孤僧隐士也。夫既为社会而设,若与社会不相往来,何以知社会之需要?中国前此之弊,即在于此,亦我师范生所宜注意者也。

六 教育为师范生终身之事业

现在为教师者,男则因赋闲无事,遂暂为之;女则因尚未适人,而暂为之。事既得,家既成,则远翔而不顾。视办教育如用雨伞,雨则取以遮盖,晴则置之高阁;视居学校如寓客栈,今日寓此,明日便去,虽有蚊蚤之为害,不过今宿,又何必大事驱除!教育中亦有害虫,教师之责,所宜驱除,岂可以暂为,遂视同秦越而不作整顿之计耶?昔英女皇依里萨伯终身不嫁,人问之故,辄以英吉利即吾之夫一语以对。意相加富尔终身不娶,人问之故,辄以意大利即吾之妻一语以对。故鄙人今亦有二语告于诸君,即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夫,有此定力,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身不成,吾子绍之;吾子不成,吾孙绍之;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续无间,海可枯而吾之志不可枯,石可烂而吾之志不可烂。西藏,极西边极穷苦之地也,有须吾办教育者,吾即往西藏而不辞。蒙古,极北边极穷苦之地也,有须吾办教育者,吾即往蒙古而不辞。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师范生乃负此志者,故与别种学生不同。读书要当作教书读,求学要当作教学求。蚕食桑叶,消化而吐出能为锦绣之丝;师范生求学,亦当融会贯通而吐出有益于人之事业也。

以上所说,皆属泛论。尚有一问题,与诸君商酌,庶上说皆可解决而变为切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诸君亦当自省为何不入他校而入师范学校?岂为师范学校豁免学膳费而来乎?抑为求学之故,无他校可人,不得不入师范学校乎?或迫于父母之命,不得已而入师范学校乎?将负大才能、抱大兴味而后入师范学校乎?假如因免学膳费,因无他校可入,及因父母所迫而入,姑且无论。若因负大才能抱大兴味,其将何以自待?吾见今日师范毕业者,有一部分人不办教育,或办教育而不尽心力者,皆由初未能自省也。然则,以上所说均成空谈矣。鄙人此番之话,方为负大才能抱大兴味而入师范学校者言之,望诸君皆注意焉。如有误谬之处,不妨指出纠正,实甚欣幸。(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朗读者: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大二 周驰】

【感悟分享】

没有什么比塑造灵魂更伟大、更体面的事业

【分享者: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方小兵】

1918年5月,陶行知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就在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发表演讲,提出了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六个观念,认为师范生应该坚信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最有可为之事业、一种快乐之事业、给儿童需要之事业、制造社会需要之事业,乃至师范生终身之事业。陶行知先生的期待,有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如“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成为现实,比如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聘用女性教师开展教育。

然而,许多师范生对于陶先生的“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或“最有可为之事业”并未真正领悟,认为教育既不如科学研究对社会贡献大,也不如司法、税务、警务等公务岗位更体面、更能得到社会认可。

实际上,教师做的是育人之本,树人之魂的工作,没有什么比塑造灵魂更伟大、更体面的事业。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回报价值,要远远高于种植、畜牧和采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个体获得尊严、社会脱离贫困的最可靠手段,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动力。这也是联合国在全球倡议“教育第一”的缘由。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师范生之事业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最有可为之事业”,陶先生其言不谬也。

【分享者小传】

方小兵,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从事高校教育工作30年,主讲语言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学术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语言学、术语学、外语教育。

学术兼职: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辑刊《中国语言战略》执行主编,学术论丛“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丛书”主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国际城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成果:主编教材5部,出版专著和译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10余项。专著获第十五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教材荣获“江苏省精品教材”称号。

从教30年来,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2012年,获“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南京市委组织部、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证书和奖章。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