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语录】
我的学历及终身志愿——致罗素的信
亲爱的罗素院长:
2月11日手示敬悉,欣喜何似。所嘱就自身曾受训练及终身事业之计划向利文斯通奖学金捐助人作一简略报告,自当乐于从命。
余现年二十有二,生于徽州,此乃一鲜与外界交往之地。余之早期汉学教育受业于家父及其他师长,至十四岁始入一中华耶稣内地会学堂,受教于唐进贤师(Mr.Gibbs),彼当时为仅有之西学教员也。两年后,该学堂停办,贤师返回英国,余乃不得不冒险前往杭州意欲习医。旋以医学堂严重歧视非基督教徒,甚至事关学科问题亦然,余乃撤回注册,而入学仅三日耳。余于失望之余,仍返徽州专习英文复经一年,然后前往南京入金陵大学,校中基督教徒与非基督教徒均受欢迎,此乃余今日仍乐于称道之事也。三年后,第一次革命爆发,余返徽州,任徽州议会干事甫及半载,回南京复学。蒙学友之助及大学当局之信任,余倡办《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并任主笔。1913年,余成为一基督信徒,因得包文博士(Dr.Bowen)、汉克博士(Dr.Henke)之指导,复因詹克教授(Prof.Jenk)讲授“基督教义之社会意义”予余印象至深,有以致之也。1914年6月,亦即余就学于南京之第五年末,余获学士学位。8月,蒙父母及友人相助,余启程赴伊利诺大学攻读一年,除获可贵之诸多教益外,复得余辛劳之副产物,即硕士学位是也。于伊利诺一年中之下半年期间,余曾任学生俱乐部干事。
三年前,余选就哥伦比亚大学为余在美之最终目标,然因资力不济而未能及时来校就读。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鉴于我中华民国突然诞生所带来之种种严重缺陷,余乃深信,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余矢志以教育管理为终身事业,始于去夏,是时正值基督教男青年会于日内瓦湖举行夏季大会,余于此受极大启迪。余曾查阅既知之所有学府,再次发现贵院乃其中最佳去处。然而,选定一学府为一事,有无充足资力进入该学府则为另一事。自1915年1月家父逝世以还,家庭全部负担即加于我身,余之经济状况乃陷于极大困境。所幸者,在余决定来师范学院之前不多时,蒙我国政府授予“部分奖学金”,连同其他种种援助,至少已予我以作一起步之足够勇气。然而,纽约生活费用之高,竟超出余所预料。留纽约半载,已觉余之准备不足以供顺利完成学业之用,因之,蒙孟禄博士介绍,余乃着手申请利文斯通奖学金,并已蒙慷慨授予。衷心谢领此项厚礼之余,受业愿向您及利文斯通捐助人保证,在斯特雷尔教授及其他科、系教职员之教导下,再经两年之培训,余将回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之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真正之民主国家,因此乃唯一能够实现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如蒙告知居于纽约附近之若干捐助人姓名,俾便设法一一前往拜会,则对余当为一极有意义之事。(载《陶行知全集》第六卷)
【朗读者: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专业大二 许浥菡】
【感悟分享】
千余字的书信,饱含着浓厚家国情怀
【分享者: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 丰华琴】
1916年,时年22岁的陶行知(时名陶文濬)给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与英国哲学家B. A.罗素不是同一人)写了一封信,向利文斯通奖学金捐助人表达自己“曾受训练及终身事业之计划”。这封只有千余字的书信,看到的却是一股饱含着浓厚家国情怀的心路历程。
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和早年坎坷的求学经历,深深印刻在陶行知先生的心中。早在美国求学期间,他便产生了“教育救国”的信念,“矢志以教育管理为终身事业”。其目标是“组织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实现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他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将国家利益和民众疾苦放在首位,这充分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社会担当、责任意识和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以及对通过教育来塑造国民素质的功用的巨大肯定。
陶行知先生回国后,经过艰难地探索和实践,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组织了平民识字、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等六大教育运动。事实已经证明 , 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以及倡导“小先生制”、 “传递先生制” 、“连环教学法”、 “工学团”等做法,是“启迪人们心智、化除国民愚昧、提高民众素质和振奋人民精神”的有效办法。
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誉为“民主之魂,教育之光”。
【分享者小传】
丰华琴,女,1964年生于辽宁省喀左县,中共党员、历史学专业教授、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理事。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儿童保护制度、宗教学等。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2004)、首届校师德先进个人(2004)、专著获得南京市第11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获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2013)。
自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历史专业教学工作。主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美国史专题、礼仪文化等课程。自2017-2019年担任历史学专业负责人,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在专业发展与建设方面,尤其是学生培养和拓展实践活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校对 苏云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