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视频】听!“陈劳斯”上课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蟑螂在南京话里叫“灶马鸡”,“老南京”把老鼠称为“小耳朵”……

11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方言学的部分学生来到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好好过了一把“南京话瘾”。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陈宗霞正在给大学生们讲解南京方言的特点

南京话里儿化音多

说起儿化音多,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京话,其实地道的老南京话,同样有着很多的儿化音和卷舌音。陈宗霞一边说,一边邀请一位学生现场演示:头顶在南京话里叫“天灵盖儿”,下颌叫“下巴颏儿”,喉咙叫“喉咙管儿”,肩膀叫“肩膀坎儿”……不仅如此,“儿”在发音时,还要把舌头卷起来,这样的南京话才正宗。

除此之外,讲南京话时往往嘴巴要窝成个喇叭状;老南京话的平舌音、翘舌音也颇有讲究,比如王老师,在南京话里就成了“王劳斯”。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老南京”登台来表演

除了讲解老南京方言的七大特点,“老南京”现场表演的方言节目更让大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宋益丹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学生们平时也会接触到南京人、南京话,但工作室浓缩呈现的南京话精髓,能够让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充分感受南京话的特点,以及南京话所传导出的地域文化。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陈宗霞在2012年被国家语委权威专家鉴定为“南京方言发音人”。在位于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不仅有各种老游戏、生活场景的展示,还有老南京方言趣味发音墙,通过发音墙你可以知晓玉米在老南京话里叫“油珠珠”,花生叫“生果仁儿”,螃蟹叫“八只脚”,“银角子”指的是硬币,生病叫“打岔”……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促进普通话推广和使用的同时,也减少并降低了方言的使用率。为了留住乡音里的乡愁,陈宗霞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传播南京方言文化,并且为老南京方言建档。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鼓楼区档案馆现已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37件,包括方言词语、歇后语、戏曲白局(儿歌)等。

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陈宗霞同样希望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传扬正宗老南京话,“我们工作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在这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校对 王菲

编辑 : 石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