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你知道“䗴”字怎么念吗?来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找答案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也是南京古生物所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1月18日,古生物、精时地层及化石能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古生物所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也于当天正式开放。这座低调而神秘的小楼终于向公众揭开面纱。

所史馆也是“神奇博物馆”

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就位于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一楼,馆内正中央便是李四光半身铜像。

模型、标本、手稿、照片……数百件展品展示了南京古生物所面向国家需求、开拓学科建设的70年风雨征程。

行走在所史馆里,犹如走进了一间神奇古生物的博物馆。腹足动物、棕榈植物、克曼奥氏笔石、纳罗虫、拖鞋珊瑚……馆内展出的展品,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科研人员们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中亲手采集和收藏的标本。

其中,还有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也很是“吸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按1:4比例,3D打印出来的许氏禄丰龙骨架模型。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之一。

这个3D打印的模型,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赠送给南古所的礼物。在所史馆,3D打印的不仅有大的恐龙骨架,还有肉眼看不到的微体化石。你能通过这些精巧的模型,看到直径小于1公分的微小古生物的“真面目”。

“䗴”(tíng)这个字,由李四光创造

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则原貌重现了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李四光先生生平、开创中国䗴类研究、创办南京古生物所、著作等身、光辉旗帜。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四光曾使用过的物品及著作逐一陈列,比如他的办公桌,也就是南古所编号001的办公桌,依旧保存完好。

记者发现在办公桌旁,展示了一块极具代表性的微体有孔虫化石。这种微体有孔虫叫“䗴”(tíng)”这个字,大多数人可能连它怎么读都不知道,但它们曾经是地球海洋里无处不在的繁盛生物。作为中国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第一人,是李四光先生创造了“䗴”这个汉字,1931年,根据他发表的《中国北方之䗴科》这一科学巨著,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基础工业原料急需开展地质勘探。翌年,李四光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辗转回国,组织全国地质工作。195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科学院设立的首批研究所之一,李四光任第一任所长。

面对新中国对地质资源的需求,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立即投身于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煤、铁、铝、锌等急需的矿产资源。

70年培养了14位院士

除了大家熟悉的李四光先生,在古植物的众多领域做出开拓性工作、奠定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基础的斯行健,在构造地质学、矿产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中国头足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的赵金科等,他们都是“南古人”。记者获悉,先后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说,四代南古人薪火相传,铸就了卓越的“南古精神”,这就是: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

国际年代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金钉子”代表了相关国家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全球已确立的77枚地层“金钉子”中,中国科学家获得了11枚。其中7枚是由南古人主持完成,2枚主要参与完成。每一枚地层“金钉子”的确立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也都凝聚了南古人数十年的心血。

现今南京古生物所主要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基础前沿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传播,为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以及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视频 杨泽华

剪辑 戴哲涵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