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最人文的梧桐大道,又到一年最美时!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一夜寒风、梧桐满堂!11月22日清晨,冷空气来袭,南京城开启“速冻”模式。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却因满地“金黄”而暖意洋洋。阳光映照下,梧桐大道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年轻的学子们踩着梧桐叶,一路欢笑着步入教室。

一片梧桐叶诉说百年历史

梧桐树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及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汪晓茜讲述起梧桐与东大的不解之缘。“这是南京最人文的一条梧桐大道。”汪晓茜从空间说起。梧桐树与校园的中央大道唇齿相依,东大的校园和两行梧桐树相互映衬,互相增色。正因为有了梧桐,让东南大学校园的颜值更高,更具人文气息。《建国大业》《人民的名义》等影视作品都曾在这里取景。

汪晓茜介绍说,东大校园内的梧桐树栽种于自1920年代,和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园规划建设紧密相关。从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上半叶,校园做了一系列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南校门的设计建造,完成了校园的核心建筑——东大礼堂的建造。从南校门到大礼堂会形成一条中央轴线,两边的建筑呈对称分布,看起来井然有序,又有一定的错落感,和户外空间相配合,形成了近代校园规整有序、视觉效果佳的风貌。梧桐树就随着道路系统排布在主要的道路两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梧桐树排布的格局”。

南京城10万株梧桐树种植于1950年代

梧桐不光是东南大学的名片,也是南京的一道风景线。甚至有这样一个说法:有一种树,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那么这个树就是梧桐,这个城市就是南京。叶兆言先生曾说梧桐是南京文化的一种印记。

汪晓茜说,南京的梧桐文化和东南大学也是紧密相关的。1920年代末期,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安葬于南京。为了迎接奉安大典,需要在城市的主干道,包括陵园地区要引进树种。当时东南大学的农学教授,我国著名的桑蚕专家常宗惠从上海的法租界,引进了一批二球悬铃木,就是南京百姓口口相传的“法桐”。“其实南京的法桐不是真正的法国梧桐,而是来自于上海法租界的梧桐,它的名正式名称叫‘二球悬铃木’,还有一个名字叫‘英国梧桐’。”常宗惠教授引进的数千株梧桐种在了奉安大典沿途的中山大道,就是今天的中山北路和中山东路,还有陵园地区。

而南京广种二球悬铃木,继而成为城市的标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汪晓茜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元帅,非常喜欢这种高大挺拔又郁郁葱葱的树种。所以在1950年代早期,南京广种梧桐树达10万多株,我们今天所看到南京满城的梧桐树,绝大多数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

通讯员  唐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摄影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