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推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中心在江苏落地
22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代表团驻地看到了地层古生物学家、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他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省党代会了,简单的双肩包里,装满了这五年来对于江苏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思考。
面对“卡脖子”难题,科研人员肩负重任
“过去五年,我们国家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遇到的种种困难也给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沈树忠院士说,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实现学术报国才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沈树忠是世界知名的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曾荣获地层学国际最高奖。这么多年来,他就像一枚“金钉子”,深深扎根在学术的岩层中。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沈树忠告诉记者,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进步迅速,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真正的原始创新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这也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希望未来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发创新源头活水。
五年来,对标国家实验室,江苏相继成立三大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以及云龙湖实验室等,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这让我看到了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强省,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期待他们能产生重磅科技成果,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沈树忠说,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而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基础研究要想走到世界前沿,必须营造和建立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沈树忠说,对于青年人才,要想方设法创新机制,去掉那些不必要“帽子”的束缚,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沉下心来搞科研。
力争在江苏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中心
这次参会,沈树忠还带了一个任务。“我想大力‘宣传’一下正在建设的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沈树忠介绍,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意义重大,未来五到十年,他将持续参与推进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力争在江苏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中心。
记者了解到,“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项目研究团队的一项成果——用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已经入选了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沈树忠告诉记者,地球诞生至今已经45亿年,人类目前已经获得非常多的关于物质演化的数据,这些地球科学数据面广、量大、用途多,且分布在世界各地。“未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这一建在苏州昆山的大数据中心,有望成为未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地,通过整合全球地球演化数据,共享全球地学知识,识别全球资源与能源矿产宏观分布规律,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变革。”沈树忠说,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的建成,还将形成“虹吸效应”,云集一大批顶尖的地球科学家、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使苏州昆山成为未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地之一。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让江苏城市建设更智慧、更绿色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的顶尖大咖,王建国院士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这也给城市设计、规划提出了新的课题,希望未来5年江苏城市建设更智慧、更绿色。
“万物皆数”正重新构建城市形态
“现在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数字时代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大多数人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手机,也离不开跟信息有关的一切。”王建国认为,现在整个社会都被数字化笼罩,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万物皆数”的时代,高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
王建国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未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运维、城市绿色发展和健康城市营造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各种多源数字信息已经变成了一个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
他说,“万物皆数”正在重新构建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城市的空间布局方式、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引导,城市规划管理甚至整个社会的运行都高度沉浸在一个数字化的环境中, “我觉得江苏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但今后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去开拓发展。”
王建国表示,国内目前杭州、武汉、上海等在智慧城市方面做得比较好,江苏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集聚优势,有地理优势,也有经济优势,像南京、包括江苏的很多城市,今后在智慧城市的进程中,都很有发展前景。
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优先”为前提
王建国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愿景、技术路线及经济、社会、生活结构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各行各业都在关注低碳绿色这样一个主题,未来城市建筑绿色低碳发展也是趋势,今后像建筑的建造材料、建造的方式等等,也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他认为,应当把低碳、减碳、近零碳、零碳的概念纳入下一步城市更新、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去。
“我们现在做的不少城市设计、很多都是首先从‘生态优先’的前提展开的,然后基于生态底线设置安排功能、空间、用地、景观和建筑等,做的是绿色城市设计。”王建国举例说,城市建设会更加关注地形地貌、通风廊道、日照保障等,更加注重城市的宜居环境,社区生活场所,乃至健康生活方式等等,都会与未来的绿色发展相关。
胡亚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越是挑战越有科研价值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最关心的是科技自立自强这方面,”2021年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胡亚安是第一次参加省党代会,他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在内河水运工程领域潜心钻研37年,“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科研进步体现的就是自立自强,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我可以比较自豪地讲,我们在水运工程通航建筑物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代表的就是世界最高水平,我们站在世界顶峰。”
科技创新是核心,不创新就要跟着别人跑
胡亚安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就是我们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不断啃掉“硬骨头”,攻破一项项世界级科技难题。这些年的科研历程,让他深有体会,“科技创新是核心,不创新就要跟着别人跑,永远学不好。”
他举例说,电力驱动式升船机(升船机就是让船舶坐电梯)在欧洲比较成熟,但是中国的运行环境更为复杂,面临一些国外没有遇到的技术难题,必须自主创新。中国发明的利用水能作为驱动力的水力式升船机,从工程设计、建设到运行,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他们必须从无到有,通过自主创新,一点一滴地看着目标步步接近。胡亚安说,课题越有挑战性,就越有科研价值,“正是有我们国家这些重大工程不断实现,才带来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因为碰到这些难题我们必须要自己解决,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得我们的科技有了创新的机会,我们要不断研发新技术、研制新装备。”
胡亚安认为,世界领先地位的获得要归功于我国内河航运快速发展的“时代造就”,“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赶上到葛洲坝做研究,又赶上三峡工程从论证、科研到建成的整个过程,赶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责任。”
江苏内河水运应更注重于绿色发展和智慧管理
“未来内河水运发展需求很大,通航建筑工程规模将越来越大,船舶的智慧调度管理,绿色发展理念要贯穿其中,在发展中保护,江海联通,内河航运要成网才能发挥更好、更大作用。” 胡亚安告诉记者,江苏的内河水运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应更注重于绿色发展和智慧管理,布局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绿色航道为代表的水运“新基建”,重点围绕“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装备自主研发,推动长江、京杭运河等水运大通道扩能升级,稳步推进运河连通工程建设和江海河、铁公水联运,促进国家水网建设和高等级航道网协调发展。
胡亚安坦言,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未来还有很多事情可做,“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唐洪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
保障“水安全”,经济发展体现“节水优先”
“江苏素来是水乡,水多了,是资源也是挑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水安全保障是我关注的内容。”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教授长期致力于平原水动力学与河湖治理工程研究及实践,在今年刚公布的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中,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参加党代会,“水”依然是他的话题重点。
要能扛住暴雨,城市需接受专业“体检”
水安全问题通常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与水有关的危害问题,例如洪涝、溃堤坝、水量短缺、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并由此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
有关“水安全”,唐洪武首先提到了城市洪涝灾害,这其实也是江苏作为水乡,一直面临的挑战。在全球、全国范围内,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多,突发的极端暴雨灾害天气,对城市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我们不能阻止极端天气发生,但可以做好应对。唐洪武说,地下管网老旧容易引起地面塌陷,进而引发交通事故、危及人身安全;污水、雨水管网的渗漏会形成污染源,这些都是靠肉眼看不出来的问题,需要非常专业的地下管网的“体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防洪防涝,则是更加系统的工程。纵观过去五年,江苏没有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也体现了我们的应对能力、防御能力,保障水安全的整体能力都在提升。
经济发展,要“节水优先”
“经济发展离不开水,经济要高速增长、环境美化要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生态维系也要满足,几方面都不可偏废。”唐洪武说。
在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之前,江苏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江水北调”工程,通过整个江苏的水系规划来保障经济发展。从现实结果来看,苏北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也没有走消耗水资源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子”。唐洪武向记者科普了一个单位GDP耗水量的概念,这个特殊的“投入产出比”是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单位GDP以高耗水量为代价,这笔账“不划算”。江苏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水用少了,污染也自然少了,单位GDP耗水量自然下降,经济发展也有了高质量的内涵。
同时,在生态治理上,政府也花了大力气开展了“长江大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也着力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教育大省更好服务经济发展
在水利专家的身份之外,唐洪武还担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他关注的另一个话题与教育和人才相关。江苏是高等教育大省,高校比较集中,聚集了很多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力量,如何推动江苏教育大省的身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也是唐洪武关心的话题。
唐洪武表示,以他个人感受而言,江苏各地社会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发展的均衡与教育和科技的均衡密不可分。政府注重教育与科技,科技也在反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河海大学为例,河海大学在各地共建立了4个研究院,都是当地政府在创新能力构建上的实际需求,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苏中、苏北地区也通过各种创新大会等形式,吸引大型企业研究院落户,吸引省内外专家学者,从而将技术“引进来”。以科技带动发展,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保障。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