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琴外孙女夏媛:
今年公祭外婆第一次在家,她挺想来的
1937年的夏淑琴,还是一位8岁小姑娘,12月13日这一天,她失去了7位亲人。夏淑琴也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中,至今仍留有疤痕。“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外婆都会不太开心。每次讲完,心情都要好久才能平复”,采访中,她的外孙女夏媛告诉记者,“我外婆在家很少跟我们讲那一段历史。我们都知道,也不跟她聊这些,希望她能开心度过晚年。”
但夏淑琴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着“历史见证者”使命。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人承认这段历史”。夏淑琴一生都在为历史真相各处奔走,呼吁和平。1994年,65岁的夏淑琴踏上日本国土,成为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2006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其是“假人证”,77岁的老人愤慨赴日应诉,并当庭反诉对方侵犯名誉权,最终大获全胜。
多次赴日,夏淑琴结识了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等一批日本友好人士,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络。陪外婆去过日本的夏媛说,外婆去日本,跟日本学生讲述历史。起诉期间也经常得到日本大学生志愿者的热心帮助。
夏媛印象中,外婆是一个非常要强的老人。“她不愿意麻烦别人,社区推出居家养老,老年人交伙食费可以在社区吃饭,每次人家给她菜多,她也会有压力。”平常她喜欢在楼下的小广场遛遛,锻炼身体。日常看电视看新闻,家里有些关于拉贝的书,她也时常翻翻。
从2014年开始,每年国家公祭日,夏淑琴都会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逝去的亲人,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同时也考虑到幸存者身体情况,夏淑琴首次没有出现在现场。对此,夏淑琴反复跟家人确认,“她问我妈好几遍,她其实想去。以往都是家人陪她去。这次她和我小姨在家看电视。”
2017年,美国团队邀请夏媛母子俩和夏淑琴一起拍摄纪录片,“小时候儿子就跟太婆很亲,但那一次让我儿子真正意识到太婆到底经历了什么。”
夏媛的儿子,夏淑琴的曾外孙李玉瀚现在五年级了,也不止一次参加过“烛光祭”活动。他说,了解这段历史让人体会到,“我们安危与共,命运相连”。
南京中医药大学女子国旗班:
向先辈们默哀,牢记民族的伤痕
17:50,馆内大屏幕上,正在直播南京高校一群大学生们,她们身穿校服手捧烛火告慰逝者。这群大学生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女子国旗班,这是全国第一支大学生女子国旗班。
学生们点亮一盏盏蜡烛,怀着敬畏与缅怀之情,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集体默哀,用点点烛光告慰逝者、祈愿和平。来往的师生们纷纷自发加入祭奠活动。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品专业大二学生马舒窈主持了本次烛光祭活动,“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马舒窈说,作为大学生要发愤学习,在未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徐洁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参加“12.13烛光祭活动”。“这是我上大学以来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向先辈们默哀,牢记民族的伤痕。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上学起,我就从课本上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来到南京上大学后,参加每一年的烛光祭时我的脑海中也在回顾这段历史。”祭奠活动中,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陈荣君热泪盈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当代的青年学子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两个女孩携手:
紫金花开遍,科技“点亮”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2021年“烛光祭”上,2022年和平启动仪式成为现场一大亮点。2016年,由“铲史官团队”创作的公祭日主题漫画戳中网友,一边是沦陷的旧时南京城,满目疮痍;一边是现代南京新街口的平和安宁的景象;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战火纷飞的街头踉跄奔跑,与另一边穿着温暖冬衣的现代同龄女孩,仿佛正在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对话。“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成了网友情绪的最好抒发与总结。此后每年公祭日,该团队都会如约推出公益漫画,以不同的创意与大家共鸣。
12月13日晚,扬子晚报创意团队通过现场放置的巨幅冰屏,“还原”这一对话场景。在屏正中出现公祭日漫画中,过去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现场的小女孩伸出手去与她手指相触。在指尖穿越时空相触的瞬间,和平之花开满南京城。
“以往实现真挚表达的‘烛光祭’并不希望被现代科技过多‘打扰’,今年开始做一些尝试,我们力图在庄重祭祀与科技应用之间达成平衡。”主创人员表示,“冰屏”拥有良好的通透率和独特的显示效果,观众站在理想距离观看时,画面就像悬浮于玻璃之上,而且不影响玻璃原有的采光功能。借此更有助于展现这次相隔84年的“穿越”,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记者了解到,在得到“铲史官团队”授权后,扬子晚报创意团队开始构思如何让漫画“动”起来。历时一个月的创作过程中,如何用动漫去立体再现那个身处战争疮痍中女孩,并实现与当下南京女孩的心灵相通,都是颇费思量的难点。
创意团队首先打破原先漫画的平面感,通过3D建模,勾勒女孩的形象。该形象也糅合了“紫金草女孩”的特质,令大家产生亲切感。2009年4月18日,由日本和平友好人士倡议并捐资塑造、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女孩”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落成,该铜像高1.17米,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七八岁的南京女孩,站立在紫金草盛开的一块山石上,睁大着双眼看着战乱的世界。
晦暗的背景是战火笼罩下的断壁残垣,一个女孩越跑越近,冰屏前,一个南京女孩向她伸出手持鲜花的手,于是屏幕上女孩的手中也出现了一朵祈愿和平的紫金草。当两个女孩稚嫩的小手相触,点亮了一片代表和平的紫色花海。据悉,今后仍有计划对这一动漫形象进行更多创意开发,打造面向孩子的相关主题融媒产品。
紫金草女孩分享“对话”感受:
和平真好
此次作为南京女孩,完成“对话”的是北京东路小学一年级学生赵彧骁,今年7岁。2018年开始,她每年都作为纪念馆“紫金草女孩”参加纪念馆的主题教育活动。她告诉记者,“我爸爸平时也会和我说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我知道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六个礼拜屠杀了我们30万同胞,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被杀害。”赵彧骁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我的角色原型一个当时正在挖野菜的小女孩。去年我也参加了烛光祭活动,提前都会来彩排,不过今年有新的创意环节,所以有一点点紧张。”这次“牵手”也带给这位南京小朋友一份真切的感受,“和平真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张楠
摄影 万程鹏
视频 赵雨晨 剪辑 王一萌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张楠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