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2019年开展了名为《南京明城墙与良渚古城遗址价值对比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发现,良渚王城与大明帝都在选址、布局、筑城等方面一脉相承。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组织编写,南京大学多媒体科学与教育制作中心、江苏兆物数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帝都王城——从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一书也在今年正式出版。良渚古城遗址已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京城墙作为明清城墙的代表也正在牵头推动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帝都王城》一书更为深刻地展现了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的一脉相承,呈现了中国城市、城墙发展与演进的脉络,展示了明南京城的文化遗产价值。
选址:皆位于山环水抱之间
研究发现,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在区域选址时,皆布置于山环水抱之间,资源丰富,易于防守,同时外部水路发达,可达广袤的经济腹地。而在具体城址选择时,两城又综合考虑了水患威胁、建城所需平坦且相对高亢土地面积的要求、以及水源和交通条件等因素。“两城都位于长江以南,地缘相近,形势相同通。南京城自古号称虎踞龙盘,山川形胜,长江横亘于西北,紫金、牛首诸山绵亘于东南。良渚古城山环水抱,水城一体,大遮山、大雄山南北夹峙,东苕溪诸水贯穿全城。两座城墙均依地形蜿蜒曲折而建,并非规整的方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发现人刘斌说。
良渚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良渚古城作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和良渚文明的都城,位于一处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的北部。专家表示,这一C字形盆地,三面都被天目山的支脉所包围,盆地的西北部平原上还矗立着以大雄山为主的一组群山,并散落着很多孤立的小山。此地还具有退可依山据守,出则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从良渚古城沿河道顺流而下,到达太湖只有60多公里,进入太湖则可以上下长江,通达四域。
明代南京城的四重城垣格局
南京自春秋越城开始,被十个朝代选作都城。究其原因,与南京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军事因素等密切相关。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成山环水抱之势,周边的山岗是冷兵器时代的天然堡垒,它们与长江天险一起,共同组成了拱卫南京的防线。明代建都南京后,在南唐城的基础上向东和向北拓展,修筑了南京城墙,形成“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外”的形态。南京城区紧临长江,内有秦淮河,西向可达长江中游地区、甚至四川境内,向东可至淮河和太湖流域,水路交通便捷。明初定都南京以后,为了开辟直达南京的水运通道,朱元璋在溧水开凿胭脂河,并疏浚高淳境内的胥溪河,建立了从南京秦淮河流域——水阳江流域——太湖流域的水路交通。
布局:多重城垣形成不同功能分区
从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形制的功能布局来看,也有很多联系。“两城都有多重结构,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明代南京城由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构成。良渚古城则分为三重,即莫角山官殿区、内城与外郭。两城的统治者均居于内重。”刘斌说。
2019年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新华社
良渚古城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意图:最中心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城墙内面积)和631万平方米的外郭所环绕,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宫殿区、内城、外郭的格局,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获得广泛运用。
六朝时期建康山水形势图(据《金陵古今图考》改绘)
明代南京城具有四重城垣结构。其中,宫城和皇城位于京城偏东位置,规制方正、中轴对称;京城和外郭没有形式上的中轴线,形状也极不规则。宫城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的一重,周围有御河环绕,是皇帝日常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觐和皇室成员居住的大内禁地。皇城稍晚于宫城建成,是南京四重城垣由里向外的第二道城垣,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的所在地,也是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外郭是明代南京城的第四道城垣,作为对原有三重城垣的补充和完善,其“西北据山带江,东南阻山控野”,是朱元璋对南京城战略防御思想的体现。
筑城:在同时期的世界上首屈一指
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的营建,彰显出规划设计者的智慧。 “两城均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官殿、 城墙、礼仪性建筑的规模在同时期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筑城讲究帝王威仪、神权礼制的观念,自良渚时代,至明清绵延不绝。”刘斌说。
良渚古城三重结构、重要台地和水系分布。
良渚古城的城墙以凤山和雉山为支撑点,全长约6公里,围合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头,上部由黄色黏土分层夯筑而成。一般的城墙修筑方法是直接开挖城河,以开挖出的土来堆筑墙体。良渚古城采用石头铺垫地基,黄色黏土堆筑城墙的做法,在中国以及世界同时代的遗址中尚属首见。良渚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筑墙方式,与他们选择建城的湿地环境密切相关。
南京城墙。视觉中国
南京城墙的营建,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经过28年的建造,在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墙关键部位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达到了我国城墙建造的巅峰。 南京城墙“高坚甲于海内”,《帝都王城》中介绍,“具体可体现在:一是令人赞叹的高宽尺寸;二是高质量的墙体建造;三是包含瓮城、千斤闸、藏兵洞等精巧设计的城门防御。”
图片除标注外均出自《帝都王城——从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一书
校对 徐珩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