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封锁的中科院院士
1938年出生的赵淳生院士有着不输年轻人的精气神。上世纪70年代,赵淳生研制出“激振器”,填补了国内空白。90年代初,在国外的一场技术报告会中,他得知超声电机技术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此时,已经在激振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赵淳生决定改变研究方向。赵淳生从单位借来一万五千元,购置了一台电脑,带上三名学生,便开始向这一世界先进技术进军。成功之途总是一路伴随坎坷,正当赵淳生准备大展拳脚时,噩耗却不期而至。2000年,他确诊肺癌、胃癌。为了能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赵淳生选择了积极治疗,两次手术,一叶肺、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化疗期间,撰写报告、完成答辩、主持会议、辅导研究生,赵淳生一个也没落下。赵淳生带领团队研制的60余种超声电机获得100多项专利和国家级的科技奖励,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除了应用在嫦娥三号、四号,量子卫星等高端装备上,超声电机还在医疗、光学和化学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2020年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号探测器奔向月球,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赵淳生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助力探测器精准挖土。这一年,他82岁,距离他第一次接触超声电机已经过去了27年。
“我一定把这超声电机应用到极致,我还要做出来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要进一步做到国际上去。”
让学生爱上思政课的思想解读人
在南航,有一位老师的课程,不管是公选课,还是个人讲座都是“一票难求”“全程高能”。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就是徐川教授,他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课程中深刻的道理,通过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也让他成为了同学们口中最好的陪伴者。
在“南航徐川”公众号里,他以文字为学生答疑释惑,从高校辅导员到思政课教师,从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平“语”近人》主讲人,他以大众话语向公众传递思想,十几年积累,孜孜不倦。
能得到青年学生这样的喜欢,徐川是怎样做到的?“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做一件事: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徐川说。2016年,徐川的党课在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其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后台的粉丝从几千人到现在的全国30多万青年。“我们的团队叫‘川流不息’,我们的每一个内容栏目都是逐条试出来的。”这个微信公众号是学生们学习理论、开拓视野的“知识盛宴”,也是他们排解青春困惑的“知心热线”,徐川团队向学生承诺:所有问题,48小时之内必定回复。徐川笑称,30万青年学生是他的“后台”,而他也智慧及时地回答学生们在公众号后台留下的各种问题,随时随地的陪伴成为很多学生的精神依靠。
“上好思政课,做好思政教育,要有平台、有生命、有特色。”徐川和他的团队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政教育工作品牌:答学生问、节日谈、党课、传统文化课、书单推荐等。他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乐在其中,他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来因材施教,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视频 戎毅晔
编辑 : 杨甜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