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奥会于2月4日晚间开幕,如同夏季奥运会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一样,冬奥会的一些项目也是从劳动生活中演进而来。在中国,古人也有他们的“冰雪运动”。
玩滑雪板很酷?古人早就滑“出圈”了
现代人的朋友圈里,冬季滑雪这项运动的“点赞率”极高,因为看起来就非常酷炫,充满青春活力。短片《冰雪之约》,以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的史前滑雪岩画开场,我们看到岩画上有一群穿着皮毛大衣,手持长棍的滑雪者,但按下暂停键,仔细看,这些人脚下的滑雪板似乎与现代的有些不同。这便是属于阿勒泰特有的珍宝,具有万年历史的毛皮滑雪板!
不过这些皮毛滑雪板可不是阿泰勒牧民们的运动器材,而是他们谋生的工具。早在上万年前,阿勒泰的牧民们脚踏这种毛皮滑雪板,凭借精湛的滑雪技艺在冰天雪地的山间滑行。滑雪板加快了牧民打猎的速度,让他们更加敏捷。这种以滑雪板作为交通工具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在20世纪60年代,生活在阿勒泰的邮递员、边防战士依然会踩着滑雪板穿行在边远的山村与边防线。至今,不少阿勒泰当地居民家中还有这种毛皮滑雪板,那首阿勒泰民间口传的《滑雪狩猎民谣》依然在流传:“身上背着柳木制作的弓箭,双手斜推着滑雪棒的,脚踩红松、白松木制作的滑雪板,很快地滑着奔跑在松树林中的,身后拖着山羊皮囊的,是那勇敢而又灵活、聪明的猎人。”
到了隋唐时期,滑雪这项技能在北方的室韦、回鹘(回纥)、流鬼、拔野古、拔悉弥等各个民族中普及。据《隋书·室韦传》记载:“……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猪,衣以鱼皮。”室韦人主要居住在嫩江流露,地处大兴安岭南部,气候严寒无比,一到冬天就江河封冻,到处都被白雪覆盖,所以他们只能靠打猎果腹,靠动物的皮毛保暖。在这么寒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猎人,自然是要在速度与敏捷度上下功夫,于是“骑木而行”这种另类的滑雪形式诞生了。这可不是让你骑着一块木头在冰天雪地里穿行,而是脚踏一种类似于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木板一般长4尺、宽5寸,一左一右,系在两脚上。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速度,还可以防止陷入沟中。据说,“骑木而行”的速度居然可以追上奔驰的骏马!
严寒的冬季是相似的,但滑雪的形式各有各的不同。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也就是女真族的祖先,他们那一带流行起了一种叫“竹马”的滑雪器材。据《大元一统志》记载:“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从尺寸和穿戴方法上来看,与室韦人的“骑木而行”类似,只是“竹马”是用竹片做的,外形像一个弹弓,而人站在竹马之上,手里握着一根棍子,用力一撑,人就像弹弓上的“武器”一样,一下子就能滑行十几米。是的,与室韦人一样,“竹马”的“宣传文案”依然是速度能赶上奔驰的骏马。
到了唐代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滑雪板叫“木马”,当时北部边疆有个部落干脆给自己起名为“木马突厥”。据《新唐书》记载:“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俄支……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这种滑雪板为长方形或者椭圆形,前端翘起,用马皮顺毛向后包在雪板的底面,再用绳子或者带子缚于脚下。使用方法比“骑木而行”、“竹马”有所改进:上坡的时候,牧民们直接解下木马,用手拿着往前走;平地行走的时候,用双杖交替刺地,双板交替滑行;而下坡时,只需用杖撑住,然后迅速滑下去。这种改良过的“木马”,无论是从穿戴的舒适度,还是使用时的效率和体感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势迅激”这三个字,或许早已注定了滑雪会成为体育竞技项目。
真实的冰嬉比“安陵容”耍得还刺激
“骑木而行”、“竹马”、“木马”原本是严寒地区用以打猎谋生的工具,但在滑雪过程中,速度与激情分泌出来的多巴胺是诚实的,于是从宋代开始,冰雪运动便不再是北方民族的专属,它开始以另一种形式走向世界。
北宋时期,流行起了“冰床”。沈括曾在沧州亲眼见到冰床在河面上穿梭自如,震惊之余,他把这一见闻写进了《梦溪笔谈》中:“信安、沧京之间……挽车者皆衣苇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冰床上通常铺着暖和柔软的被褥,供坐冰床的人取暖,而“冰车夫”则穿着“苇袴”,即外面绑着草的裤子,这样既保暖又防滑,同时冰床的绳子通常以骆驼毛制成,在拉手处还留有较长的毛绒。
冰床一出现,就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宋代官员还有坐冰床上下班的。到明代,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皇室对北方如此之长的冰期充满了兴趣。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记载:“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床或藁荐(草垫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
但把滑冰彻底带向体育竞技项目、娱乐项目的还是清代乾隆皇帝。
其实早在满人入关之前,冰嬉就已时兴起来了,不过那时冰嬉叫“靰鞡滑子”,而冰嬉的工具叫“靰鞡鞋”。这个鞋子看上去有点酷,即将铁条缚之于鞋下,在冰面滑行。据满文老档记载:“乙丑年(公元1625年)正月初二日,汗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及)福晋、蒙古诸贝勒、(及)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这个时候,冰嬉这项活动还没有成为常规的项目,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地点,一直到了会玩的乾隆皇帝手上,冰嬉这项运动才有了质的飞跃。
乾隆皇帝凡事都爱凑个热闹,他每年都举办冰嬉大典,在位六十年,从没间断过。保守计算,每年办三场,等于办了二百多场冰嬉大典,上千人的运动会居然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影视剧《甄嬛传》中,安陵容被祺嫔暗害,嗓音坏了后,苦练冰嬉,重获皇帝恩宠,但你若是认为清代的冰嬉只是在冰面上跳舞奔跑,那可就小看了这项运动。
据载,冰嬉的所有项目都以集体方式进行,就连展示个人技巧的比赛,也是在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庞大队伍中逐一展开。早期的冰嬉只是擎旗滑冰、射箭,后来发展为在冰上弹奏乐器,跳舞等,无论是哪种形式,嬉冰的人都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并且还得照顾到前后左右的人,要保持队形的美观与整齐。除此之外,冰嬉中还要一些技巧型的项目,堪称是冰上的杂技。比如要在冰嬉时,完成双人托举,还要在冰上行进时完成举橦爬杆……到了后期,甚至还出现了冰上滑速六里、一人托举二人乃至三人的高强度项目。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冰上蹴鞠,冰上蹴鞠的球为皮制,竞赛方式与现代橄榄球相似,抢球的时候,即使是在冰面上,还是得手脚并用。据《合画冰嬉图》统计,在方圆数里的太液池上,参加蹴鞠者共有500多人,曾有文人作诗描述这个场面:“鹏搏倐挟扶摇迥,觝角徐看蹴踘圆。抛向狮钩随锦攫,探从骊颔抱珠眠。”
冰嬉不光吸引清朝人,外国人也爱看
乾隆一生都挚爱冰嬉,作为文艺爱好者,冰嬉的“周边”也随之诞生。比如乾隆写诗文有瘾,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乾隆在看完冰嬉大典后,立刻写了一篇观后感《冰嬉赋》。接着,吏部尚书汪由敦也写了一篇同题观后感《冰嬉赋》,历仕康雍乾三朝的宫廷老画家金昆,联合了程志道、福隆安绘制了写实长卷《冰嬉图》,还特意请大学士嵇璜,将乾隆《冰嬉赋》全文恭录于卷尾。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他的子孙联手敬献了彩舞奏乐十八章,从乾隆的诗作中选了三百首,创作出了《万寿衢歌乐三百章》。其中第二百五十首《每年冰嬉行赏》:“意因励武兼行赏,自合冻凝腹乃坚。遂试冰嬉千队出,冲寒破腊法绳前。”这是目前古代文献中有案可查的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带有曲谱的冰上运动乐章。
与唐代的打马球一样,乾隆帝也将冰嬉服务于内政外交活动。早些年,在九子夺嫡中,雍正帝对于自己的亲兄弟下得去狠手,导致亲戚间关系疏离。到了乾隆这里,他想缓和与叔伯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就用冰嬉大典这种盛大而又其乐融融的活动对叔伯们进行拉拢。
在《御制诗集》中,有十首诗记载宴请外蕃参加冰嬉大典,其中出现了朝鲜、安南、 流求、暹罗、缅甸等国使团。从诗中看,冰嬉运动不光受到清朝人的喜欢,连这些外国人都叹为观止。在《御制诗集》中,有十首诗记载宴请外蕃参加冰嬉大典,其中出现了朝鲜、安南、流求、暹罗、缅甸等国使团。乾隆认为,与外蕃使团共同观阅冰嬉,既展现了大清的实力,同时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且独树一帜的中国体育文化。
特约撰稿 金陵小岱
链接>>>
新中国的冰雪项目
1949年后,中国的冰雪运动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1951年1月在吉林省举办第一届全国性滑雪表演大会,设置跳台滑雪和高山滑雪等项目。1953年2月,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等比赛项目。1957年2月第一届滑雪运动会在吉林通化市举办,设高山滑雪、越野滑雪两大项。1958年,新中国最早的滑雪队通化市滑雪队、吉林市滑雪队组建成功。1959年2月,第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举行,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比赛项目。
1957年,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速滑全能世锦赛。1959年世锦赛男子500米比赛中,21岁的杨菊成名列第二,这是中国冬季运动的第一枚世界大赛奖牌。
1963年,22岁的罗致焕在全能世锦赛的男子1500米比赛中夺金,成为中国冬季运动第一个世界冠军。
校对 徐珩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