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面对面 | “双奥”奖牌设计师杭海是南京人:从“金镶玉”到“同心”,藏着文化匠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看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争金夺银抢铜,你知道,冬奥会的奖牌有哪些玄机,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匠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名为“同心”,设计者之一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杭海。除了“同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深受大家喜爱的“金镶玉”,他也参与了设计。作为世界上首位设计两届奥运会奖牌的设计师,地道江苏南京人,杭海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最大的体会是永远不要说不可能。只有用心,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笑到最后。”

从“金镶玉”到“同心”,细微处蕴含文化巧思

历届奥运会,体现举办地文化特色和独特匠心的奖牌,都是赛场内外关注的热点。杭海介绍说,冬奥奖牌设计细微处体现设计巧思,蕴含传统文化。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冬奥荣光,全球共享。造型质朴简洁,体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更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展现了“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

杭海认为,奖牌是一个特别好的载体。“同心圆环视觉本身就传达了一个心要团结的概念,所以我们当时把它命名为‘五环同心’这个概念。奥林匹克是一个超越政治、跨越文化的运动盛会,全世界人民应该同心团结、共克时艰。”

冬奥会奖牌视觉来源

最终呈现的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英文全称(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纹样选取了祥云纹和冰雪纹,圆环做打洼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其中冰雪纹表现冬奥会的特征,祥云纹传达吉祥的寓意。

冬奥会奖牌视觉来源

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文全称(北京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创造精彩。奖牌背面最外环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

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除了“玉璧”,奖牌绶带选用丝绸,均沿用2008年奥运会的概念。其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织造冰雪底纹,底纹上印制五环,北京冬奥和冬残奥会徽、核心图形以及“Beijing2022”文字等相关信息。用丝绸制作绶带,刚开始团队想使用蓝色,以体现冰雪运动,冬奥组委建议使用红色,在春节期间开幕的冬奥会,用红色的绶带更具有传统的吉祥喜庆的意味。杭海说,“不同于其他国家用化纤,丝绸很薄,挂着500多克的奖牌会发生变形,我们花了不少功夫,让丝绸织得厚一点。”

“玉璧”和丝绸这对CP在一起,寓意“化干戈为玉帛”。在奖牌上用丝绸挂着玉,借此传达“和平”的概念。就连奖牌盒的设计,也以历史悠久的大漆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汉代祭祀中曾普遍使用大漆器物。竹子可再生,又象征着中国君子人格,使用这两种材料,既突出中国文化特征,又符合“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的理念。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

本着两个奥运同样的精彩的原则,冬残奥会奖牌与冬奥会奖牌选用同样的形象来源,设计一脉相承。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英文全称(Beijing 2022 Paralympic Winter Games)及金、银、铜的盲文。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文全称(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圆环上刻有13个点及运动的弧线。奖牌背面最外环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奖牌挂带与奖牌盒沿用冬奥会设计。

“同心”含蓄内敛,触摸没指纹独具匠心

2004年起参与北京奥运形象设计工作,杭海也是北京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者之一。“2008年是夏奥会,夏奥会奖牌规定是必须使用金银铜三种材质,我们想突破一下材质,让运动员不仅能够看见玉璧的形式,也能亲手触摸到玉的这种材料,毕竟玉是中国最高礼的材料。”

设计团队与奖牌合影(中间为航海)

2020年5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方案对全球征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杭海与产品专业李文龙、首饰专业主任刘骁组建了奖牌设计小组,参与学生有研究生与本科生。回顾设计过程,杭海对记者表示,希望奖牌形态进行创新设计,尝试多种形态的可能,也延续北京2008年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玉文化概念,体现“双奥之城”的历史脉络。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设计与打样,最终在六月底,提交北京冬奥组委八套奖牌设计方案。

2020年9月24日接到冬奥组委通知,“五环同心”方案入围,杭海团队经过不断反复的修改、打磨,再一次成功中标。得知喜讯收到祝贺,杭海也被问为何那么镇定,他解释说,“我参加过2008年奖牌设计,知道后面还有不少任务,还没到高兴的时候,所以比较冷静些。”

2021年7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确认奖牌最终设计。在修改过程中,奖牌设计小组听取了不少意见。比如考虑过表面没有纹样的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后来选取了四圈纹样,又觉得太多,开始做减法;在奖牌上尝试坡度,展现冰雪运动的特点,但由于放置不平,放弃了。实际上,团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运动员服装厚重,奖牌过小,不够醒目,对奖牌直径和绶带长度也进行了调整。

你知道,为确保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看清奖牌的结构,设计团队花了多少心思吗?“每一环都凹下去,凹下去的手法在夏商周青铜器里面特别常见,是中国传统礼器的重要特点,从曲面到线,从线到曲面,出现延续波动,给平面的奖牌带来动态跟立体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晃动时,会有光的投影。”杭海解释说,关于打洼的深度,花了很多时间进行调整,因为如果太深的话,字和纹样的信息就看不清;深度不够,立体感又不够强。两个打洼之间的脊线也要特别明确,看上去才清爽。

运动员兴奋时会抛起奖牌,甚至咬一口,如何保证玉不碎?杭海还记得,这是2008年“金镶玉”遇到的最大挑战。最终从缓冲防爆的角度,解决了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采访中,杭海告诉记者,奥运奖牌的设计和审核周期比较长,要综合各种意见,其制作工艺更是要求苛刻,需要秉持工匠精神。上海造币厂曾是08年北京奥运金镶玉奖牌的制作单位,这次冬奥奖牌的打样负责人谢欣锐工程师也曾是金镶玉奖牌的打样工程师。“两次合作令人体会到中国工艺的提升,成品拿到手,真是超预期的惊艳,批样超过样品,堪称‘同心匠心’。”

“同心”的神奇之处在于,用手触摸它,不会印上指纹。杭海介绍说,在金银铜牌表面进行防护处理,还解决了氧化变色的难题。奖牌特别是银牌容易氧化,如果不做“保护膜”,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氧化。这对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如果涂抹不均匀,就会影响光泽度。“上海造币厂的一个工人每天刷13个小时,他坚持一个人刷完一千多块奖牌,因为从哪个方向,刷几遍,已经掌握规律,能够保证每块奖牌涂层一样均匀。”

团队希望奖牌表面有光泽,又要“内敛”。文字与纹样下凹雕刻,但要有镜面光亮,这样与表面柔和的光泽形成对比,易于识别文字信息,与常规造币的处理方式不一样。通常纪念币的表面处理要么是镜面光亮,要么是哑光,所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要达到设计团队所要求的“含蓄内敛”的光泽,必须手工抛光。

忆当年被老师带入门,南京底蕴融入血液

杭海1965年出生于南京,如今父母、妹妹,以及众多亲朋好友都在南京,所以过年他是一定要回家的。接到家乡媒体的采访邀请,他爽快答应。关于南京的记忆,他说,“这座城市里的人很淡定,不咄咄逼人,灿烂的文化,发达的六朝文明,是南京人的底蕴。出生在这里的孩子,带着六朝风骨来。”

在拉萨路小学读书,喜欢画画的杭海因为在书本和作业本上胡乱涂抹被班主任老师批评,但随后就被介绍给擅长水彩画的南师大杨云龙教授学画,他和大家吴冠中是同学。“可惜我的班主任与杨云龙老师都已经去世了,挺怀念他们的,他们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恩人。”

后来杭海考南艺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业都是第一。听从老师的建议,1984年,他去了北京读书。毕业后杭海在北京印刷学院当过老师,在广告公司积累实践经验,待过国企,得知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设计系,辗转经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亲自面试认可后,实现了回归高校教书的愿望,不断发挥设计长项,与奥运结缘。

回到南京时,杭海喜欢去秦淮河大堤上走一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让人感到无聊,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历史基因。比如在鬼脸城,你可以对话三国孙权时代。早晨在城墙上散步,就能跟历史发生连接。秦淮河里流淌的不是水,是六朝文化,诗一般的河。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地理人文会深刻影响一个住在那里的人,或许还不自知。长大以后,那些东西会融进基因,做事风格也会带着这些。”杭海对记者说,“你问我,为什么中标以后不激动,我觉得血液里这种淡定的气质,跟南京有关联。”

杭海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H=杭海

Z:两次打动奥组委的秘诀是什么?

H:秘诀还是中国文化。奥林匹克的品牌注重文化多样性,每一届奥运会必须凸显举办国家和城市的文化艺术,这样奥林匹克才有活力。至于你找什么传统文化,跟什么现代元素结合,那是具体团队的事情。没想过我们会胜出,两次都有“意外”。夏季奥运会奖牌款式相对保守,一般都是金银铜。2008年,我们在纯金属奖牌方案之外,还做了玉璧的方案。试一下,当时心里也没底。2022年觉得不会再用玉璧,但我们有玉璧情结,就想要不要再试一下。总结而言,我们运气比较好,2008年是材料的突破,这次是玉璧概念的深化。

Z:关于冬奥奖牌,你会收藏有特别版本吗?

H:没有,我们所有东西包括手稿都上交了。2008年金镶玉奖牌学校有收藏一套。

Z:生活中您有什么爱好?

H:我兴趣比较广泛,平时喜欢打打太极,也全国各地跑,收藏了不少老物件,也有买错买假的。早年跟着老师逛潘家园收各种银饰,前后有十年时间,之后出了一本《妆匣遗珍》,现在还在不断再版,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亲近古代造物方式和逻辑思想,让我对传统器物造型纹样了解更多,对设计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Z:现在跟南京有一些项目上的合作吗?

H:目前没有,我在学校研究传统设计,对于南京云锦做过一点研究。记得南京做青奥会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忙别的,跟这个项目擦肩而过,有点遗憾。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图片和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 | 戴哲涵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