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网课怎么上才能让学生“不打哈欠”?老师们“花式授课”蛮拼的——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每节课前,我都要下地一次,采一些样本回来给学生们上网课。”这是南信大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近期的教学日常。因为全面开启网课模式,高校教师们调整了教学计划,与学生们一道再次重返云端。在线课程如何保质保量?为了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老师们“各显神通”。

“花式授课”调动学生在线听课积极性

这几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的办公室随处可见小麦、稻穗、棉花等作物。“虽然不能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农作物,但在摄像头前展示也能让每位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对教学影响不大。”江晓东指着手边刚刚去田里采摘回来的教学样品说,《作物栽培学》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希望疫情消散后,尽快带学生们去田地间再上上课。

“线上教学对学生们和我都是一个考验,为了更好的给大家展示书法魅力,我都是直接拉近镜头,让同学看我运笔,这样他们还能录下视频反复揣摩。”南信大艺术学院刘凯老师这段时间有意识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线上课程,书法课便是他的主攻方向。为了使蕴含美学的书法更“吸睛”,刘凯会在做课程设计时设置专业问题,让同学们以宿舍为单位讨论问题,增加课堂互动的同时,也调动了宿舍的学习氛围。

南信大自动化学院2021级的方欣昀告诉记者,老师们的“花式授课”让大家充满兴趣,“我们高数老师会用英语给我们讲解高数相关的专业名词。”方欣昀说,这些别出心裁的小设计,让大家的线上课堂更有乐趣。

“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超标量流水线设计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数字系统II》课程中,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彭成磊隔屏发起的“众答”,1分钟之内就收集到了所有学生的答题数据。彭成磊告诉记者,《数字系统II》这门课程中的数字系统体系结构原理与应用等内容本来就有些枯燥,而屏幕那边的学生有60余人,为了吸引他们更多参与和充分思考,因此在课堂直播中使用了抢答、众答、问卷、小测验、课程讨论等多种互动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实现了全程数据化采集,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而线上答题的情况,也将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斌介绍,在本学期开学前,学校本科生院制定了前两周线上教学模式方案,包含线上直播教学、录播教学、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手册和视频,同时建立多个在线教学交流群。线上教学方式启动后,南大教师利用教学立方在线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QQ群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并进一步扩展“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与线下课堂不同,老师们还精心拆分了线上课堂教学时间,“一堂课设计是50分钟,但学生线上听课的专注度可能有所下降,很多老师都改为20-30分钟一个间隙,休息五六分钟再继续上课。” 彭成磊告诉记者,通过科学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也是老师们线上课堂摸索出来的经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剪辑  戎毅晔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