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视频】中国美院教师夫妇,辞职回老家溧阳办起了“醋工坊”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曾是一名美院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从事着景观设计工作,但是对于37岁的眭健来说,“家传手艺”一直是他无法割舍的一个情结,为了继承发扬祖辈的酿醋手艺,他“辞教从匠”,回到家乡溧阳,把自己的手工醋作坊落户在了该市的特色田园乡村——上兴镇牛马塘村,“我们做过对比,牛马塘这里的水质和微生物群更适合酿造传统工艺的手工醋。”眭健告诉记者。

醋坊

“手工酿醋”传了三代人

眭健是溧阳人,毕业于东南大学,2011年入职中国美院任教,参与设计了不少国内的项目,妻子也是美院任教时期的同事,尽管从事着外人看来光鲜高端的设计工作,但他心里一直 有着一个无法割舍的执念:“我爷爷原本就是从事酿醋行业,早先是溧阳汪德隆酱醋厂的技术骨干。”说到从小到大家中老人口口相传的酿醋手艺,眭健对于那个“酱醋厂”的年代充满了追忆。“记得家里老人说过,当时汪德隆酱醋工场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醋是响当当的,群众想买好的醋可能都需要搭售别的酱制品,产品在轻工业部举办的评比中也曾经拿到过大奖,拿奖后有周边城市的醋厂专门派了技术员到溧阳来学习取经。”可是遗憾的是,爷爷那一辈取得的辉煌成就留下的文字记录非常少,“我们也设法查过相关的资料,我爷爷当时并没有具体职务,所以没有找到记录,而当年在轻工业部取得的荣誉,证书之类的东西可能也在几十年间遗失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眭健上小学时,在他印象中酱醋工场改制了,出于对市场的考虑,当时工场的决策者走上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然而工业化生产后,在眭健爷爷那一辈老匠人来看,与传统手艺酿制的醋不是一样东西,“为了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手艺,我爷爷就到泰州开了一家醋厂,之后我们家自己用的都是自家厂里酿制的醋。”据眭健介绍,让坚持老手艺的爷爷没有想到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耗时费劲的传统手艺不但酿造周期很长,成本也远远高于用规模化工艺生产出来的醋,“泰州那边的醋厂一直不温不火。”眭健认为,与现代工艺生产的醋相比,传统工艺酿造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叶落归根”醋坊落家乡

家族手艺到了眭健已是第三代,父辈的叔伯中也有从事酿醋工作的,而在爷爷去世后,眭健考虑到父母年事渐高,从泰州迁居回到溧阳也算是落叶归根,“记得小时候我家就在溧阳的码头街,经过考察后最终还是决定把醋坊放在牛马塘村。”据眭健介绍,他曾拿周边各处的水质做过试酿比对,发现天目湖的水质虽然好,却并不适合酿醋,而牛马塘的水质从专业角度更合适:“牛马塘这里的水质在酸碱度上更契合,微生物群也更多,我在牛马塘做出的第一批醋总酸度就达到8.15。”他告诉记者,尽管是手工醋,但他还是将每一批次的成 品都送到上海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品质非常好。”眭健展示给记者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这一批次的总酸指标为8.12,而不挥发酸的含量指标达到了1.65。

记者 注意到,尽管原本的主业是景观设计,如今的眭健与同为艺术专业的妻子在谈到“醋”时,从酿造工艺到产品优劣鉴定都有着很深地了解,介绍起来头头是道。

“我们原来从事景观设计有些积蓄,因此这两年没打算扩大规模。”眭健表示,妻子也从美院辞职了,离职后办起了艺术类培训机构,在多个城市都有分支结构,而妻子的这些机构 为眭健追逐酿醋梦想提供了最大的支撑,“现在疫情期间,我就回来帮帮忙,之前的话回来的也不多,要打理培训机构。”眭健的妻子表示,他们现在采用的固态分层发酵工艺,在首次发酵21天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封缸,完成灭菌后再进行第四次封缸,全程需要300多天。”设计类的工作,让两人不仅有了延续手工醋技艺的经济支柱,同时也使两人有着许 多人没有的耐心,“等两年,缓两年,让大家看到真正优质的手工酿造醋!”

“乡村振兴”助传统复兴

作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汇集特色农业、田园生活、客家民宿文化,眭健在继承传统酿醋工艺的同时,也融入了乡村旅游体验与创新产品:醋奶茶香甜中有着淡淡的醋香、醋味气泡水清爽宜人……他玩笑地表示,甚至想通过醋产品引入“醋蒸气浴”:“据我所知,爷爷那一辈的酱醋厂酿醋工人,上班就在醋蒸气中,而他们中很多人去世时都已年过九旬了!如果能引入醋蒸气浴,那对于乡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养生项目。”

“曹山旅游度假区给我们的政策很好,我们的工作生活仿佛融合在了一起,对醋坊的未来也有信心。”眭健表示。

据悉,溧阳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文旅中轴、休闲度假中心建设要求,以美意田园建设为主抓手,先后出台发布《常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常州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基本要求与评价》等指导性政策,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美化、特色产业发展,擦亮“闲逸山水”“田园乡愁”等金字招牌。 2021年,溧阳市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805.5万人次,直接就业 人数6761人,带动就业人数5954人;在乡村民宿、乡村文创以及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等方面,吸引返乡创业人才超300人。  

通讯员 潘达 扬子晚报/紫牛记者 毕俊星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