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湿地公园
以保护为宗旨,再现“大美湿地”
2016年,邗江以保护与恢复北湖湿地、传承与弘扬北湖文化为基本定位,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工程,启动了省级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北湖”一名最早见于清代焦循的《北湖小志》。据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焦循所著《北湖小志》记载:明清年间,“扬州运河以西、郡城以北为北湖,绵亘百余里,萃三十六湖之澎湃,分七十二涧之潆洄”,境内河网交织、湖荡密布,“滩隈陇阜,若爪若角,若木之交枝,非生长其间,往往迷其棹焉。”
北湖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北湖旧为过水型浅水湖泊,汇集西侧山地丘陵来水,出水公道河,后汇入邵伯湖、高邮湖等大型湖泊。然而历经百年沧桑,昔日的河滩湖沼消亡殆尽,早已变成农耕村居之地,百里湖荡仅留下零星散布的集水面。
2016年,邗江以保护与恢复北湖湿地、传承与弘扬北湖文化为基本定位,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工程,启动了省级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如今,经过六年的精心打造,北湖湿地公园终于揭开面纱。北湖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99公顷,规划与建设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分区规划、分区建设、分区管理。现有湿地面积311.96公顷,湿地率达78.2%。水质常年维持、常年保持在三类和二类水之间。多样的湿地类型及优质的水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衍生境,公园内部的水禽、涉禽、飞禽从刚开始的40多种,增长到现在的百余种,包括小天鹅、白琵鹭、鸳鸯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余种。湿地植被覆盖率已达40%,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动植物资源在高宝邵伯湖沿线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以文化为核心,展示“人文北湖”
明清两百年间有许多文人雅士隐居在北湖地区,构成了那个年代扬州文化的高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阮元、焦循两位。
据介绍,北湖湿地公园设计之初,就基于自然生态修复与人文历史传承的设计理念,以“大美湿地,人文北湖”为形象定位,根据《北湖小志》所载,重现“三十二西湖”、“柳湖”、“荒湖”等湿地景观。
烟波清远,水木明瑟,走进北湖湿地公园,水域蜿蜒交错,岛屿散布其中,鸥鹭翔集,野趣盎然。迎面就能看到一片开阔的水域,名为三十二西湖。
工作人员介绍,三十二西湖为北湖湿地公园重要的生态及人文片区,既恢复了“烟波清远,水木明瑟”的自然湿地,又重建了“北湖文苑”、“寻莲社”等人文景观,再现“十顷湖光碧,诗人寄此居”的北湖水乡风光。
北湖文苑,是北湖湿地公园的人文核心,在明清两百年间有许多文人雅士隐居在北湖地区,构成了那个年代扬州文化的高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阮元、焦循两位。北湖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北湖历史上人文积淀极为厚重,隐居北湖的文人墨客、高雅之士较多,“湖中多隐君子,诗酒盘桓一时之胜也”。北湖人文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扬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阮元、焦循等都与此地有较深的渊源。
作为北湖船行的主码头,晓帆古渡,其名称来源于阮元的《晓帆古渡》:“晓日红满湖,行人各来去。扁舟欵乃间,古人陆行路。登楼望北湖,何年始僧渡?”僧渡是指僧渡桥,就是现在的公道大桥。工作人员介绍,这首诗是阮元在75岁归隐田园后站在“湖光山色阮公楼”上所吟。
寻莲社,是北湖莲文化的展示区与体验区。其名称出自北湖隐士姜雪仓《既上人诗》:“肯来湖曲寻莲社,人在潇潇水竹围。”在此处,可观盛夏之景,可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妙意境,也可体验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词境与意趣。
竹林茶隐位于三十二西湖南岸,建筑制式为扬州传统乡野建筑风格,建筑周边密植竹林,颇具隐逸之感,使人联想起《竹林七贤》的故事……“这里作为北湖湿地茶饮、休憩、观湖之所。”工作人员介绍,“百岁老人谈旧事,一庭新绿煮春茶。”竹林茶隐名称源自北湖文化代表人物阮元廉洁奉公、竹林煮茶会友之典故。
以“湿地+”为理念,推进文旅新篇
荒湖渔隐,是北湖湿地公园打造的垂钓活动主题片区,这里共记载了捕鱼方法15种,包括:风兜、泥网、罾、笼罩、旋网。
在北湖湿地公园,市民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通过互动项目跟大自然亲密接触。
荒湖是北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核心,是开展湿地生态保育的中心区域,更是鸟类等重要湿地动植物的栖息生境。荒湖,是《北湖小志》记载的历史地名,原本这里有两条河流蜿蜒交错,中间就是历史上的荒湖片区,2016年之前由于人为活动的开垦,均退化成了水产养殖塘,通过数年的修复与重建,才形成了如今的湿地场景。
荒湖渔隐,是北湖湿地公园打造的垂钓活动主题片区,这里共记载了捕鱼方法15种,包括:风兜、泥网、罾、笼罩、旋网、大索、抹滩、张卡、张丫子、叉、花篮、打避风、张瓦、推板、哇船等。“未来荒湖渔隐片区将成为北湖湿地公园开展垂钓竞赛、古法捕鱼等体验活动的重要节点。同时,园内还增设帐篷露营区,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游客的需求。”工作人员介绍,公园开放后将以“湿地+”理念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布点,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邗江北山区域的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让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不想走”。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