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农场每天有2000只飞鸟“来访” 种出的大米每公斤24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滕根林和他的农场

扬子晚报网5月6日讯 (通讯员 袁开建  王晓荣 记者 王国柱)5月5日,立夏,正是麦浪翻滚的时节。在位于兴化市戴南镇顾北村的天香农场广阔的田野里却是“汪洋一片”:各种飞鸟在水中啄食,叼起一条条蚯蚓,在田埂边吞食。农场负责人滕根林介绍,土壤中不但有蚯蚓、青蛙,还有泥鳅、黄鳝等动物,每天大约有2000只白鹭、喜鹊、牛背鹭、野鸽等过来“觅食”。

土地中蚯蚓、青蛙数量多说明什么问题?原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正高级推广农业技术研究员沙安勤解释,蚯蚓是无脊椎动物,又名曲鳝,其运动和排泄物对改善土壤的品质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气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状态。蚯蚓对农药、化肥反应敏感,蚯蚓多少可以判断土壤的品质和毒性。这里土壤中蚯蚓、青蛙多,说明其生态环境好。

鸟儿“来访”

1975年出生的滕根林毕业于江苏农学院,1996年到深圳一家网络公司任职。这个生性不甘寂寞的的青年人,2012年回到家乡戴南,流转土地172亩,联合10家农户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他的生态种植之路。多少年来,兴化粮田绝大多数是稻麦两季。学农的滕根林认为,要想种出高品质的粮食,必须让土地“休养生息”。于是,他大胆尝试全年种一季“绿肥”、种一季水稻的模式,且采用不用化肥、除草剂的生态种植模式。

取代化肥的是“绿肥”:苕子(一种田间植物)上年冬天播种,来年5月上旬用拖拉机耕翻后,将其“切”碎放水,“沤”到6月初时,满田便冒出黑色的气泡......水稻种植后,每亩放养15只鸭子,鸭子在田间“踏草”,鸭粪作肥料,鸭子还可以吃虫子,撞击水稻秸秆后,可以激活水稻的一些生长要素……

田间诱虫装置

不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怎么办?在稻田的田埂上,一盏盏装着不锈钢网罩的灯犹如一个个“哨兵”。 滕根林说,这叫做太阳能除虫灯,“只要通上电,虫子就会“自投罗网”……如今又增加了100张卡洛蒙双性引诱剂灯。第一年水稻单产才175公斤,经过了10年的种植,到去年为止,单产稻谷已达500多公斤了。经国家权威部门SGS检测,200多个指标全部达到欧盟生态标准,零农残,获得北京五洲恒通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在第十二届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上,滕根林作了他的《苕鸭稻模式》的主题演讲。

物价部门核定滕根林种植的大米价格为每公斤24元,减去成本亩均纯收入4000多元,是两季种植粮食农户的近两倍。问及滕根林的销售情况,这位走南闯北的硬汉说了四个字:“供不应求”。

鸭子“共作”

他的理由是:“有好产品就有好销路。”他们的稻谷全部是国家推广的优良品种,米全部按照国家营养标准轧制,并且制作成“米砖”,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个性化包装。眼下,他已与近百家企业签订了常年供米合同。为了确保米的新鲜,他都是在一周前才将稻谷加工成米。目前大米全部销售一空。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