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1岁的吉成如,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任职于墩头镇原严网小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由原严网村老党员李仁乔、曹大球(音同)口述林泰山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受感动与鼓舞。80岁的马永林2003年在墩头镇原烈士乡宝祥小学退休,林泰山大女儿为其邻居,他将林泰山烈士的事迹作为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讲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多年前,吉成如、马永林偶然发现民兵林泰山的烈士身份被遗漏,两人面对病榻上林泰山的遗孀,承诺一定会给林泰山确认烈士身份。他们凭着对革命信仰的忠诚,一路坚定前行,虽历经坎坷,但真心不改,2018年6月15日,终于在1944年9月13日的《苏中报》里找到了林泰山牺牲的原始记载,2019年林泰山正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告慰忠魂。
革命烈士林泰山191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家祖辈务农,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从小对剥削阶级深恶痛绝。在1944年6月的一天,林泰山为新四军联抗部队征收公粮时,不幸被反动顽固势力税警兵发现被捕。为了获得联抗部队存放公粮的地点和党员干部名单,税警兵对林泰山进行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然而林泰山始终未吐一字,最终被活埋在南莫镇丁家垛荒田,牺牲时年仅29岁。其后由于林泰山妻子迫于生活改嫁,三个年幼的孩子分别送人。家庭散失,再加之战争时组织变动,导致林泰山的烈士身份未及时确认,而且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模糊。
吉成如和马永林二人既为先烈事迹感动,又为其烈士身份的缺失而遗憾不已。“刘胡兰,十五岁,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毛主席都亲笔题词。林泰山29岁,为抗日而遭活埋,且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连烈士的身份都没有被确认,我们心里难过啊。”马永林表示,当时二人当即约定,为林泰山进行烈士手续申报。
为了搜集申报材料,吉成如和马永林随即开始寻找林泰山改嫁的遗孀,他们步行几十里找至已改嫁多年的林泰山遗孀,请她协助申报。此时身体患病的她在病床上向吉成如、马永林回忆了当时林泰山牺牲的一些细节。马永林、吉成如二人深受感染,当场承诺,一定要帮助林泰山确认革命烈士的身份。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虽有见证人,但最终还是因为材料不足申报程序搁置。
一次的失败并未让马永林、吉成如二人灰心,凭着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坚定和对革命烈士崇敬的情怀,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自己许下的承诺。几经周折,二人找到了与林泰山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崔世海和柏生。崔世海对林泰山事迹比较了解,在吉成如的感召下,崔世海不仅佐证,也加入了追烈的路,并一直坚持到逝世前。吉成如、马永林则多方辗转,又找到林泰山战友离休干部柏生,这也是唯一健在的关键人物。柏生口述了林泰山牺牲的经过,并亲笔签下姓名。
然而人证和口述记录,只是追烈的佐证,并不是“铁证”,真正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吉成如、马永林一直都在寻觅原始“铁证”,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这是在大海捞针,叫他们放弃。他们却说,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要去做,谁也阻挡不了。
2003年,吉成如、马永林都退休了,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烈。他们阅读了大量资料、著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新四军联抗部队》及《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海安分卷》找到了有关林泰山烈士的相关描述,两篇文章引用自《苏中报》。
由于申报程序需要原版报纸来证实,两位70多岁的老人拿起了智能手机,学习了各种功能,利用起自己的各方人脉进行寻找,联抗纪念馆建议两位老人到海安档案馆查找,可是《苏中报》发行不在海安,海安档案馆没有相关材料,在马老的学生海安档案馆工作人员帮助下申请江苏省档案馆的帮助,终于在江苏省档案馆找到了当时的《苏中报》原报,档案馆复印并签章,至此,“铁证”找到。
真是踏破“铁鞋”终获果,有谁知道,这背后的历经的艰辛。据吉成如、马永林粗略回忆,他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座谈走访的人员达数百人,行程万里以上,涉及的村组社区以上单位达50多家。更关键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来自家庭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始终如一,从不放弃,为追烈,为履行承诺,坚持到底。
2018年底,吉成如、马永林二人将林泰山的所有申报材料准备充足并进行了上报,通过了南通市的现场调研,提交到了省政府,2019年林泰山正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至此他们也兑现了承诺。
弹指一挥间,吉成如、马永林从青丝变成了白发,他们以敢于担当、百折不挠的行动,兑现了对革命先烈家人的沉甸甸的诺言,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信仰和情怀,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道德典范。通讯员 陈俐君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