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这5个居住类项目开启更新模式 大阳沟片区本月将进场施工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初夏的小西湖片区,弄堂尽显浪漫,市井皆是温柔。刘老伯的共享院里,蔷薇花开引来游人纷纷驻足;许师傅家自主更新的阳光房中,老两口忙着张罗午饭;熙湖里咖啡馆露台上,漂亮小姐姐悠闲地拍照打卡……烟火气与潮流范兼具的小西湖,成为南京城市更新最生动的写照。目前,南京市以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等项目为试点,针对不同时期建成居住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为市民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城市微更新,动态管理房屋

记者从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共包含5个居住类地段项目。其中,小西湖片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荷花塘地块今年计划实施微管廊示范段建设,大阳沟片区预计本月中旬开始进场施工。建邺区虹苑新寓和浦口区文昌路片区两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方案研究。

居住类地段更新是《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四种类型之一,也是与市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更新类型。它包括居住类历史地段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以维修整治模式和适度改建加建为主要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和一般历史地段内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实施渐进式微更新。对既有房屋安全实行动态管理,统筹采取“留改拆”措施,按要求开展在册危房治理,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绿色社区。落实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探索“党建+物业”管理模式。

试点小西湖,自主更新成亮点

昔日的老旧棚户区“变身”为潮流打卡地,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项目为居住类地段更新打下了良好的样板。项目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微更新”模式,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持续织补城市空间,提升宜居品质。

在小西湖试点实践中,政府、居民、规划师、社区居委会和建设方共同搭建五方协商平台,为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智囊团”保障。其中,居民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征收阶段,他们共同讨论产权界定划分;规划阶段,他们与设计师交流改造构想;建设过程中,他们又成为施工“监督员”。

小西湖

“我家后院这棵百年石榴树,最有特色!”在堆草巷33号改造中,居民刘老伯与设计师多次交流探讨设计方案。通过设计镂空花墙、改造院落景观、增设盆景绿植,这里被打造成一处对外开放的生态院落,由此诞生了现在的网红——“共享院”。

自主更新模式是小西湖改造的一大亮点,简单来说就是居民自己提出申请、自己实施改造。马道街39号的许师傅家便是小西湖片区首例居民自主更新的房屋。经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的精心打造,曾经的D级危房变成宽敞明亮的两层新房,舒适的居住体验让老两口乐开了怀。许师傅家的变化也让小西湖片区的居民们看到了老城改造的新路径、新样本。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马道街37-1号、堆草巷35号等住户也纷纷申请了自主更新。按照一户一策的实施方案,他们的新房或许各不相同,但未来都将有同样的宜居生活。

小西湖片区共有810户居民,一些住户渴望改变,但也有人不愿离开。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小西湖片区综合运用“留改拆”方式,与每户居民协商,居民自主选择去留。最终,一半左右的居民选择留下。堆草巷31号的“共生院”原有5户人家,改造中搬走了3家,另外两户老年人留了下来。腾退的建筑被改造为社区规划师办公室和多功能文创空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老年原住民和年轻设计师,如今成了和睦共处的好邻居。

荷花塘改造迫切,大阳沟2幢居民楼将翻建

荷花塘地块综合更新项目位于门西地区,东至水斋庵、磨盘街、中山南路一线,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地块内格局风貌保留明清时期传统住区和商业区的典型特征,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誉为明清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荷花塘

随着城市的发展,荷花塘片区日益衰落,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不便……渐渐处于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居民们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意愿十分迫切。

项目采取单元试点先行原则,解决片区内孝顺里20号等危房消险问题,改善实际居民户的居住条件;推进刘芝田故居等文物和历史建筑类的修缮、保护活化再利用;推进饮马巷92号等公共服务配套和五福里路、孝顺里路、高岗里路微型市政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实施微管廊示范段建设。

大阳沟老旧住宅片区综合更新项目东至御道街,南至大光路,西至东大阳沟,北至御道园。项目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危房消险、棚户区翻改建、街巷微更新及低效楼宇利用等内容,并通过物业一体化实现片区长效化管理,提升片区整体环境品质。

大阳沟57号2幢、3幢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承重结构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被评定为C级险房。本次更新将其列入危房消险实施项目,进行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翻建,让27户居民住上安全宜居的新房。

大阳沟2幢、3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宁建轩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