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
“我家后院这棵百年石榴树,最有特色!”在堆草巷33号改造中,居民刘老伯与设计师多次交流探讨设计方案。通过设计镂空花墙、改造院落景观、增设盆景绿植,这里被打造成一处对外开放的生态院落,由此诞生了现在的网红——“共享院”。
自主更新模式是小西湖改造的一大亮点,简单来说就是居民自己提出申请、自己实施改造。马道街39号的许师傅家便是小西湖片区首例居民自主更新的房屋。经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的精心打造,曾经的D级危房变成宽敞明亮的两层新房,舒适的居住体验让老两口乐开了怀。许师傅家的变化也让小西湖片区的居民们看到了老城改造的新路径、新样本。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马道街37-1号、堆草巷35号等住户也纷纷申请了自主更新。按照一户一策的实施方案,他们的新房或许各不相同,但未来都将有同样的宜居生活。
小西湖片区共有810户居民,一些住户渴望改变,但也有人不愿离开。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小西湖片区综合运用“留改拆”方式,与每户居民协商,居民自主选择去留。最终,一半左右的居民选择留下。堆草巷31号的“共生院”原有5户人家,改造中搬走了3家,另外两户老年人留了下来。腾退的建筑被改造为社区规划师办公室和多功能文创空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老年原住民和年轻设计师,如今成了和睦共处的好邻居。
荷花塘改造迫切,大阳沟2幢居民楼将翻建
荷花塘地块综合更新项目位于门西地区,东至水斋庵、磨盘街、中山南路一线,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地块内格局风貌保留明清时期传统住区和商业区的典型特征,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誉为明清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荷花塘
随着城市的发展,荷花塘片区日益衰落,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不便……渐渐处于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居民们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意愿十分迫切。
项目采取单元试点先行原则,解决片区内孝顺里20号等危房消险问题,改善实际居民户的居住条件;推进刘芝田故居等文物和历史建筑类的修缮、保护活化再利用;推进饮马巷92号等公共服务配套和五福里路、孝顺里路、高岗里路微型市政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实施微管廊示范段建设。
大阳沟老旧住宅片区综合更新项目东至御道街,南至大光路,西至东大阳沟,北至御道园。项目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危房消险、棚户区翻改建、街巷微更新及低效楼宇利用等内容,并通过物业一体化实现片区长效化管理,提升片区整体环境品质。
大阳沟57号2幢、3幢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承重结构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被评定为C级险房。本次更新将其列入危房消险实施项目,进行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翻建,让27户居民住上安全宜居的新房。
大阳沟2幢、3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宁建轩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