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面对面 | 新中国首位马拉松比赛冠军夏启宇:生命只有一次,活得精彩就足够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93岁的夏启宇每天都要到楼下溜达一圈,拄着拐。碰见他的人不会知道,这位老人在年轻的时候,走最快的路,骑最猛的车,还跑最快的步,他是新中国第一位马拉松比赛冠军。

温和的性格也很难让人把他和“运动员”联系在一起。在南京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面对面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他语气平稳,没有丝毫大开大合式的“高谈阔论”,只有在谈到马拉松比赛的时候,才稍微流露出运动员争强好胜的“霸气”。 

寻找夏启宇:

一位医生马拉松选手

“夏启宇呢?夏启宇去哪里了?”在南京五台山附近的江苏省体委大院内,人人都在寻找夏启宇。

这是1957年11月24日,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刚刚结束,夏启宇以2小时52分40秒的成绩勇夺头名。但此时,他并不在庆祝大会上。比赛结束后,他没有乘车去五台山参加省体委的庆功会,而是匆忙赶去江苏省商业职工医院(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班了。“那时候南京市结核病特别多,我在放射科工作,从早忙到晚,常常十一二点才下班。病人实在太多了。”夏启宇向记者如此解释他当年缺席庆功会的理由。

1955年,为了响应“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号召,同时,也是因为整天在X光室的暗房里工作,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夏启宇开始做工间操,后来又跟同事一起参加长跑锻炼,“每天在马路上跑上几千一万米”。

1956年,夏启宇参加了两次长跑比赛,良好的成绩增加了他坚持锻炼的信心。不管是刮风下雨,夏启宇每天清晨都要在马路上跑个一万米,这个习惯保持到他离休之后。“有时候跟着公共汽车跑,跑到下关中山码头,再折回来。因为它要等红绿灯,我不要,我跑得过它。”回忆当年的锻炼场景,夏老不自觉地笑了。

1957年1月,夏启宇又参加南京市第二次“穿城长跑”比赛,以34分29秒5获得第一名。也就是在这次比赛中,在省体委工作的魏廉发现了他,并告诉他说:你可以跑马拉松。此后,夏启宇开始接受魏廉、储雄保等几位老师的指导,学习跑步知识,纠正跑步姿势。训练量也有所增加,除日常训练外,“每个周末要绕南京城跑一圈”。

前排中间为年轻时的夏启宇

1957年10月,魏廉在江宁的公路上对夏启宇尝试了一次马拉松测验,夏启宇告诉记者,这次测验,他成功跑过了3小时大关,同时也获得了11月24日的马拉松比赛的资格。

提起那场马拉松,夏启宇回忆说,当时的路况实在太差了,石子路、车辙印,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围观群众也拥挤到了赛道上。夏启宇一马当先,很快就从一众选手中冲了出来。但也因为冲得过急,导致后半段有些乏力。“走也要把比赛走完”,靠着这股毅力,他再次突破3小时大关,取得2小时52分40秒的优异成绩。“要不是路况太差,成绩会更好!”夏老说。

此后,夏启宇又参加了几次马拉松比赛。其中一次,因为天气酷热,他在比赛途中中暑,“彻底晕倒了,乖乖,快要跷辫子了”,被急忙送往医院治疗。夏启宇说,马拉松比赛也要讲究科学,“高温不能跑,没有经过训练不能跑,盲目地跑是不行的”。

1959年11月29日,夏启宇最后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江苏省第三届马拉松比赛),并夺得第一名,之后便因为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不再参加比赛。

这期间有关方面希望将夏启宇调入体育系统,被他婉言谢绝。他放不下放射科。在南京市二附院,他一直工作到1991年离休,又返聘到2007年才正式离开。对于当年的马拉松比赛,夏启宇认为那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有趣的小插曲,而救死扶伤才是他更为看重的主业。

当时新闻媒体对夏启宇的报道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夏启宇成了体育史上的“失踪者”。这几年来,研究马拉松运动在中国起源的胡卓然也一直在寻找夏启宇。他告诉记者,近些年,马拉松比赛渐成热点,一些城市号称自己是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的举办地。但据他所知,那些城市举办马拉松的时间都晚于1957年11月24日,而当时的新闻报道都称这场比赛是“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

胡卓然希望能从夏启宇那里得到更多的史料证据,尤其是带有官方性质的文件。在此次陪同记者采访老人时,胡卓然惊喜地发现老人保留着国家体委下发的一级运动员证,上面清清楚楚地写明:在1957年11月24日的马拉松比赛中取得了2小时52分40秒的成绩。这是由国家体委下发的证书,比起新闻媒体报道,上面的详细日期具有国家官方文件的意义。

战火青春:

他见证了江苏全境解放

能取得这么好的马拉松比赛成绩,夏启宇说他很感谢“魏廉老师”,但同时夏启宇也强调,他的跑步基础是在部队打下的。

1929年,夏启宇出生于江苏建湖。1947年,国民党向苏北根据地大举进攻,刚读初一的夏启宇被迫辍学。这时我军部队第30旅在当地举办了卫生学校,初中学校的校长给他写了封介绍信,让他去报名。

半年后,夏启宇卫校毕业,被分配到华中第五分区第四医疗队。此后,他转战盐城各地,又参加淮海战役,作为流动“军医院”的一员,哪里有战斗,他就要跑到哪里救治伤员。连夜急行军是常有的事。

淮海战役前夕,夏启宇得到父亲病逝的消息。部队给了他两天假,让他回去为父亲办理后事。他急忙赶回家去,可父亲已经下葬。他心碎欲裂,此时部队正要准备开赴前线,他又急忙回转,“当时部队离我家有七八十里地,我一天打个来回”。

在淮海战役中,夏启宇奔赴各个战场,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战事过于残酷,老人不愿多提。“淮海战役后,军分区成立了师”,夏启宇被分配到102师304团3营,之后辗转高邮、南通等地。解放崇明岛的时候,他随部队进驻海门、启东一带,剿匪肃特,担任江海防和警卫淞沪的任务。随着解放军在长江第一大岛崇明岛的登陆,江苏全境宣告解放。夏启宇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102师驻守在启东、海门、崇明等地江海防前线,进行针对性的军事训练,准备开赴前线。但到了1952年,抗美援朝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被打跑了,美国大兵也被打跑了。经历了这些年的战争,夏启宇的生活终于平静了下来。23岁的夏启宇被委派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在那里,他结识了20岁的镇江姑娘陈薇。1955年4月3日,两人在上海结婚。

1955年10月,夏启宇转业,被分配到了南京。除了工作和学习进修外,夏启宇的身体锻炼一直没有落下。除了跑步,他偶尔还会游泳,从中山码头出发,横渡长江。

    1960年7月31日,《新华日报》报道体育健儿们横渡长江的故事。划线部分有夏启宇的名字


骑行也是夏启宇最爱的运动之一,从下关骑行到中山陵、到江宁东山。85岁的时候他还骑车“到处溜达”。2004年,夏启宇在骑行中被人撞倒在地,半月板受伤,从此他只能推车“溜溜”,也基本告别了跑步这项运动。

医疗援桑:

两件事至今难忘,一件遗憾,一件痛心

93岁,再也跑不动了。夏启宇每天清晨就拄着拐杖出门溜达一圈,然后看看电视读读报。前几天,江苏省第32期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入营培训的消息传了出来,这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可是江苏省第一批援桑医生之一。

1964年,江苏在全省范围选取14人组建援桑医疗队,35岁的夏启宇技术高超,也被选入。“给人拍片子看诊断,我的准确率很高。离休以后,也常有人带着片子到我家,让我给看看。”

1964年8月28日,夏启宇到达桑给巴尔,他很快发现,比语言交流更麻烦的是吃饭问题:每天吃的是西餐面包,习惯吃米饭的他没有饱足感。要知道,从前在南京新街口的大三元,二两一碗的米饭他一顿能吃十碗。同去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戴传孝后来回忆:“放射科医生夏启宇人高体壮,在国内又是一位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吃惯了三顿大米饭,平时工作抢着干,但到了就餐的时候就发愁,无精打采。”后来,国内派来了厨师,才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

除了在医院工作,夏启宇还随医疗队下乡巡诊,有时走路数小时,有时还要乘船渡海。“当地人非常热情,看到我们来了,奔走相告,还摘新鲜的椰子给我们喝。”

在桑给巴尔,有两件事让夏启宇非常难忘,一是周总理接见中国首批援桑医疗队,但当时夏启宇还兼负医院的安全任务,遗憾无法和大家一同前往;二是他的好朋友张宗震因脑出血,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是他至今想来都觉得痛心的事。身体还好的时候,他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去菊花台为张宗震扫墓。

在夏启宇的书桌上,记者也发现了一叠纸片,上面写满了中英文。这是夏启宇每天必做的功课——默写,锻炼脑力。他指着纸上的英文告诉记者,他出国援桑前也接受过外语培训,至今还对培训内容倒背如流。他现在每天默写的英文是他多年前在扬子晚报上看到的,其中有两句是——

you only live once,but if you do it right,once is enough.(生命只有一次,活得精彩就足够了);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对93岁的夏老来说,他都做到了。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X=夏启宇

Z:练习马拉松长跑,有没有想过跑上国际赛场?

X:想过。但首先我是医生,要忠于职守,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更好地给人看病。

Z:您的马拉松成绩是2小时52分40秒,当时有没有将目标定得更高?

X:运动员都“争强好胜”,谁都想有一个好成绩。

Z:当时有人调您进体育系统,但你没有去,会不会觉得遗憾?

X:不遗憾。那时候医生太少了。我读的是卫校,我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

Z:除了1957年那次马拉松比赛,您还对哪次比赛印象深刻?

X:1956年的江苏省省级机关体育运动大会,我参加10000米长跑,半道上把鞋子都跑坏了,最后赤脚跑完全程,得了第3名。

Z:如果现在对28岁正参加比赛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X:跑出好成绩,为国争光!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摄 | 杨泽华

视频剪辑 | 王一萌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王菲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