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由孩子们演、演给孩子们看!儿童剧《新安旅行团》上演背后:这群孩子经历人生“精神洗礼”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拼命地做工拼命地跳,一边学习一边教,别笑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

5月3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一周年之际,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大剧院上演,来自新安小学的24名小学生,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一道,将80多年前“新旅”的红色历史再现于观众面前,也在一颗颗童真的心灵里种下了美育的种子。

他们一道探寻“新安旅行团”的足迹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以跨时空叙事的方式展开。在如今的新安小学,校园戏剧社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演一部名叫《新安旅行团》的话剧。老师用回溯历史的视角,带领孩子们探寻当年“新安旅行团”的足迹,体会当年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舞台从当下的新安小学闪回到1935年,新安小学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带领下,组成“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孩子们为了能继续开展长途修学、宣传抗日救亡而据理力争;滴水成冰的寒冬,“新旅”团员忍着饥寒在上海街头叫卖地图,宣传爱国思想;桂林大轰炸,敌机隆隆,他们倔强地挺直腰,向着天空高唱《岩洞教育歌》……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指导下,“新安旅行团”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努力为争取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作贡献。

在“穿越时空”式的叙事体结构下,现代与过去多时空交叉穿行,看着“孩子们”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踏上远途,现场的观众面庞上浮起阵阵期待和激动。“新旅”成员们在上海为鲁迅先生扶灵,去北平慰问守卫卢沟桥的29军士兵,去绥远慰问“百灵庙大捷”的傅作义将军部队,到蒙古大草原腹地、到敌机轰炸下的昆明宣传抗日……一幕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场景让观众由衷感受到,这些孩子是历史的亲历者和创造者,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新旅”故事,值得人们去了解和书写。

新安小学24名学生参演,经历人生“精神洗礼”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淮安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新旅’+淮安”的组合,具有特别的意义,新安小学24名学生参与其中,纯真的孩子,本真的表演,直抵人心。

饰演“新旅”团员陈默的小演员李柏豪,今年只有三年级,此前并没有任何的表演经历,但在戏里,他的感染力可是一绝。李柏豪饰演的陈默在黄河边声嘶力竭地呼喊爸爸,不少观众泪湿眼眶。“这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都相当厉害,而且胆子大,上台不紧张。”编剧导演张颜告诉记者,首轮演出下来,李柏豪的表现更加稳定了。同样脱胎换骨的,还有身兼多职的杜瑞哲。“我的角色有‘岩石’、‘小鬼子’、新安旅行团团员,整场排练下来,我更好的懂得了什么是新安精神,什么是赤子之心。”

以儿童剧的艺术形式贴近革命前辈的心灵世界,于孩子们而言无疑是人生历程中一次珍贵的精神洗礼。“我演过新安旅行团团员,另一个角色是火车的‘铃铛’。还有一句台词,‘无差别轰炸!’”五年级的许俊烨得到了导演的点赞,不仅会演,还特有责任心。虽然年纪小,但许俊烨理解剧中的台词丝毫不含糊,“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党员,他们会给我讲当年的故事。当年新旅的小好汉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好多困难。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

种下红色种子,感受艺术浸润

24名实际参加演出的孩子,是剧组从2000多人中筛选出来的。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戏剧,“白纸”一般。仅两个多月,就从刚进组时的手足无措,到能在舞台上流畅地完成全剧表演。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到“新旅”的历史里,与先辈们的双手隔空交握在了一起。“在这之前,我以为‘无实物表演’是‘无食物’,‘没有吃的’的意思。”胖乎乎的小姑娘成曼绮坦白,在剧中担任领舞自己压根都没想到,“这是我第一次跳舞,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么专业的戏剧知识。”没有演出的时候,成曼绮会和伙伴们一道,站在一边看着台上的同学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大哥哥们一起演出。

“这一次的表演,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红色教育。”《新安旅行团》编剧导演张颜表示,这部剧为孩子写、由孩子演、给孩子看,最艰辛的工作来自孩子,最大的惊喜也来自孩子。封闭两个月的排练,孩子们逐渐将自己“打开”,学会的表达情感。羞答答的成曼绮见到张颜张开的怀抱,毫不犹豫拥了上去。“这就是孩子们最大的变化。”抱着怀里的成曼绮,张颜自豪于每一个孩子点滴的成长和进步。

这部凝结着“国家队”和新安小学师生共同汗水的优秀剧作,已然将红色的种子种在了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的最好回应。

未来将复刻“校园版”代代演绎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全场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整部戏的最后,已经牺牲的冯则文父子相继出现在舞台上,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现场观众张庭玮说。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该剧出品人、总编剧冯俐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集体创作。“包括剧院与地方、专业艺术家与普通小学生的合作,所有的加入和融入都充满信任,彼此之间团结协作如同当年‘新旅’的孩子们。”

据了解,《新安旅行团》的合作创排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以及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江苏艺术基金理事会资助项目。“孩子们在排练过程中精神饱满、忘我投入,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新旅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新时代青少年身上的延续和传承。”该剧总召集人之一、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业桃表示,“由孩子们演、演给孩子们看”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真正起到让儿童戏剧之花在孩子们身边常开不败的效果,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美育的种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自理、学会了团队相处,这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说,“未来,校内师生将复刻一个60分钟的‘校园版’,由新安小学的师生一代代演绎下去,还要沿着新旅曾经的足迹进行巡演,把先辈们的故事传遍全国,让新旅精神在全国青少年儿童的心中种下爱国奋进的种子,汲取成长前行的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罗皞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陶善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