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历史长河的竞争”这项测试
作者刘子健是蜚声国际的宋史专家。他出生于1919年,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洪业,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刘子健精通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四国语言。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重心从现代中日关系史转向宋史,代表作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两宋史研究汇编》《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等。 在《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中,可以看到刘子健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钩沉出一代文宗、政坛伯乐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生涯。在他笔下,欧阳修天资卓颖,在文学、史学、经学、金石学、目录学等领域成就斐然,受到士人群体尊崇。尽管仕途坎坷,屡次被贬,但处之泰然,甚至终生致力于推荐提携贤才,通过诸多政策影响、培养更多人才,尤其对那些和他同样出身庶族、沉沦下僚却有雄才大略的年轻人,更是奖掖有加。
在经学、史学以及经世理论上的建树,为欧阳修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其展现出的卓越道德领袖魅力与娴熟的行政能力,又为他在政坛赢得了巨大声望,这足以让欧阳修在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凡响。但要更进一步,跻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学家之列,刘子健认为,“欧阳修还要通过‘历史长河的竞争’这项测试。欧阳修需要达到与先贤们同样的高度,才能使其在后世拥有影响力。简而言之,杰出的士大夫应当是全才,其个人不仅是传统的化身,同时还要为传统增光添彩。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只有寥寥不足百人享受到陪祀孔庙的殊荣,欧阳修便是其中之一。”
西方世界熟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儒学家
外国人同样认可欧阳修的地位,刘子健在书中写道,“他是西方世界熟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儒学家。虽然西方学者与中国传统文化无甚关联,他们认为对欧阳修的传统评价大体准确。从现代、国际化的视角做研究的西方学者,更重视其他问题。相比欧阳修对经学的阐释及其仕宦生涯,西方学者更感兴趣的是欧阳修在史学与金石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新儒学的贡献及其政治思想。西方学者对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印象深刻,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后仍然魅力无穷。”
生活在现代的人,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人物,价值意义何在?刘子健在书中透露他对欧阳修这位人物有浓厚研究兴趣的原因,“因为有山在,所以要爬山。同样道理,我们研究大人物,是因为无法忽视他们。爬山能够让人看到山周围的无限风光,与之相似,研究历史上的关键人物,让我们可以从更佳视角来认识他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对欧阳修感兴趣的原因。”他还特别提到,“欧阳修在统治中国社会近千年的新儒学早期政治和思想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作用。”
译者李思在译者序中写道,其在翻译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你是这样的欧阳修”。他在波谲云诡的仕途道路上始终没抛弃原则,在推进文学与政治改革的道路上始终没放弃理想。即使被诋毁、被误解,欧阳修从未放弃做本真的自我。在困难彷徨和自我怀疑时,他可作为一道光照亮我们混沌的思绪。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