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霞(左)和同伴表演《文明有“宁”——携手同行》
南京方言发音人发倡议
“小碟儿一打响连天,父老乡亲听我言,今天我不把别的说,我只讲创建文明的美家园……”伴随着清脆的打碟声,陈宗霞也直入主题,“2022年是创典范的关键年,勇攀文明的新高峰,我们一点儿不含糊,都是来斯的。”
“公共资源表(南京话,不要的意思)占用,私搭乱建最犯误(南京话,令人讨厌的意思),市容市貌我来守,小区环境我来护……”从清洁楼道,到文明养狗,陈宗霞着眼于生活的细节之处发出了文明倡议,更号召居民们主动加入其中,“我是城市主人翁,言行举止要上路。做文明的传播者,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宁海加油,加油宁海!”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齐心协力创建文明典范城市
据悉,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南京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三。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更高层次、更具示范引领作用的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治理能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的集中展现。
当前,南京正围绕“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加压奋进,砥砺前行。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陈宗霞更是“坐不住”,“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每个南京人都应成为主角。”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延伸》》》
方言发音人要求很严格
《文明有“宁”——携手同行》中,陈宗霞一口地道的老南京话令人倍感亲切,不少人也很好奇陈宗霞的南京方言发音人身份。会说南京话的人很多,还需要专门的发音人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方言发音人是指会说最正宗、最纯地方方言的人。南京曾面向市民征集方言发音人,要求也非常严格,除了能说地道方言外,应征者还须在南京城区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父母、配偶均是当地人),未在外地长住等。
这些严格的要求对于陈宗霞来说,反倒“门槛”不太高。今年74岁的陈宗霞出生在南京城南门东一所五进深的四合院老宅内,这个大家族已在这处老宅院里生活繁衍了近200年。
陈宗霞父辈五兄弟中,四伯父和父亲性格活跃,颇有艺术细胞,在艰苦繁重的手工劳作中,常会自编自演点“小段子”“打油诗”,说说顺口溜,以调剂枯燥的生活。晚上收工后也会免费给工友们白唱一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南京白局”。数十年的耳濡目染,陈宗霞不仅白局、老吆喝张嘴就来,一口老南京话更是地地道道。
用声音留下老南京话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普通话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也减少并降低了方言的使用率。为了留住乡音里的乡愁,陈宗霞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传播南京方言文化,陈宗霞所居住的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还设有一个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这里也是陈宗霞传承、传播南京方言的“主阵地”。
在陈宗霞工作室,不仅有各种老游戏、生活场景的展示,还有老南京方言趣味发音墙,通过发音墙你可以知晓玉米在老南京话里叫“油珠珠”,花生叫“生果仁儿”,螃蟹叫“八只脚”,蟑螂叫“灶马鸡”,“银角子”指的是硬币,生病叫“打岔”……
很多老南京话都是有音无字,只能口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用声音留下老南京话显得迫在眉睫。陈宗霞与鼓楼区档案馆合作,为老南京方言建档。据悉,鼓楼区档案馆现已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37件,包括方言词语、歇后语、戏曲白局(儿歌)等。
通讯员 唐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视频| 王星云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