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打造向世界展示南京平台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月22日讯(通讯员 聂珍香 记者 张可)科举制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发明”,在于其“公平公正”、“唯才是举”、“奋斗进取”的精神要义超越了国界,影响了世界历史。在中国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旧址上打造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3年来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也正因为对“科举”的全方位阐释,科博馆越来越成为代表南京、代表秦淮,向世界讲好“科举文化中的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日前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举行了“科举文化与世界”研讨会,十多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单位的中外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究全球视野下中国科举历史的重要意义。

据介绍,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朝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多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之道。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而鲜为人知的是,随着中国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还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国士子前来应试,也影响了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纷纷效仿科举。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英、法、德、美等国从中国科举考试的“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入”的合理性中得到启发,仿效科举制,建立了本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与会专家指出,国外学者对科举的态度大都以赞扬、肯定为主,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 Martin,1827-1916),直接向美国政府机构推荐科举考试,并希望美国能够效行。当代著名中国学家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1946-)“为科举文化正名”倾注了半生心血,是目前西方从事科举文化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学者。他号召当代学者应该重新思考和正视明清科举文化。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019年7月,“何勇国际交流工作室”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揭牌。何勇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语言学博士、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纽约大学兼职教授,是两次“联合国21世纪奖”的获得者,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秦淮人。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何勇借全球外交平台,发起联合国赴华汉语培训项目、主持每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之夜”活动、创办华美人文学会等,连续16年牵手近千名联合国官员到南京大学培训,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科举博物馆明远楼

在“何勇国际交流工作室”的推动下,“科举文化”成为秦淮、成为南京与世界各地友人交流的一项“热门话题”。2019年5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走进南大校园,给各国留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同学们学习了解中国科举历史文化,汉服老师现场给留学生编发,佩戴发簪,留学生们身穿汉服,展示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礼仪规范。大家还体验了油纸伞制作、活字印刷等传统技艺。

科举博物馆魁星堂

在“南京读书节”上,数十位外国友人和市民、游客,一起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跟着名著领略南京文化,感受《儒林外史》里江南贡院激昂文字、《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绰约风姿、《桃花扇》里的悲欢离合、陆羽《茶经》里试茶品泉、袁枚《随园食单》里的精致小吃、杜牧“夜泊秦淮”时的河畔酒家、朱自清回忆中“桨声灯影里的夜秦淮”……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