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现场
《中华匠心》从名匠、佳制、绝技、初心、文萃五个方面筛选文采优美并有时代意义的古文,分列于五个篇章,辑录了中华历代名匠和佳制,力求于彰显以“人”为本的历史创造,昭示有关道与技的文化思考。
这本书已是许结第四次与孙晓云联袂合作。此前发布的《中国赋》《诗意江南》《运河颂》,都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对此,许结回顾了四本书的创作心得。他说到第一本《中国赋》中的赋,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体,赋跟书法也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能有一本书展示中国特色的文体与艺术书法结合是非常美好的创作回忆;第二本《诗意江南》,是江苏文脉的美丽书写,也是立足江苏的一种创造;第三本《运河颂》就是祖国颂,祖国颂就是人民颂;今年新作是再次以中华匠心记录一段段大国工匠的历史。四本书都包含的主题,其实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它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创造中,存在于每段历史的书写中。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才有今天的自信,才能运用过去珍贵的历史文献材料,发挥其对如今新文化建设的启迪之效。”
《中华匠心》封面
他透露,最初书名为《中华百工录》,经孙晓云提议改为《中华匠心》,因为书中有一部分讲述的就是“初心”,有心之人才能做出有心之事。而新书本身有三大要点值得分享:一是用史传展示中国古代百工的创造精神;二是我们应打破过去“重道而轻技”的认识,中国古人往往是文理交会于一身;三是本书通过古人所写的美丽文字来展示工匠的创造伟绩和精神风范。
作为唯一一位连续12年参加江苏书展的作者,孙晓云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自身体会。她表示首先是一种自豪感,作为一位江苏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感到无比自豪。江苏是文化强省,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奉献其艺术才能和成绩,并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她的作品,很是难得,“江苏书展督促我每一年都要奉献出新作的动力,正是在这般动力的催使下,产生了充沛的工作热情。而每年为读者带来新作,也是接受大家检阅的过程。”
谈及书写《中华匠心》时的所思所感,她表示,今年是“喜迎二十大”的特殊历史年份,便想策划一本以大国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好书来献礼二十大,并邀请许结收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大国工匠的名字、事迹、业绩以及成就等。
另外,此次与首发新书《中华匠心》同时分享给现场读者的还有两本书籍,分别是于今年5月20日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发布的《书法有法》(彩色纪念版)和《日读论语》。
《中华匠心》封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通讯员 舒金佳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孙庆云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