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从苏州菉葭巷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谢毓元:矢志不渝研发新药造福人民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从古代“状元之乡”到当代“院士之城”,苏州文脉绵延,人才辈出。 7月10日是第三个“苏州科学家日”,在苏州美术馆展厅内,展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大量的手迹手稿、老照片、实验装置、化学仪器及模型、证书证件,古籍报刊及其他实物原件、珍贵文献资料,展现谢毓元躬耕科研七十载、硕果累累的人生。 

求学之路非常崎岖坎坷

作为一名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家,谢毓元一生多次因国家需要转变科研方向,在天然产物全合成、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医用螯合剂的民用开发等多个科研领域皆取得重大成绩。

1924年4月,谢毓元出生于北京。生在京城,根在江南。谢毓元之父谢镜第是江苏吴县人,于盛年之时,携家人回乡归隐于苏州菉葭巷。

谢毓元的求学之路因纷乱战火而崎岖坎坷。1935年,他考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初中部,1940年毕业于苏州中学(沪校)高中部。1940年,考入私立东吴大学(沪校)化工系,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辍学四年。1946年,插班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二年级。1949年,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随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1957年,谢毓元出国深造。在三年半时间里,他从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全合成研究。 

挑战世界性的科研难题

1951年2月,谢毓元从北京回到上海。自此,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启了他七十载的科研生涯。入职之初,谢毓元在赵承嘏所长的指导下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和有机物的简单合成。1961年5月,谢毓元从国外学成归国,回到中科院药物研究所,担任抗菌素室副主任。作为课题组长,他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带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当时很有难度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1966年起,谢毓元接受国家召唤,毅然转向设计合成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这一世界性的科研难题。

1980年起,谢毓元带领课题组合成了治疗金属中毒职业病和促排铀的化合物“双酚胺酸”,在该专业领域再次站在了世界前沿。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将多年的螯合剂研究成果巧妙转化,惠及工业、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1984年,花甲之年的谢毓元担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三任所长,挑起了药物所的管理重担,并将开拓创新的理念一以贯之。1982年7月,莲心碱和甘草查尔酮及其他10项中草药研究,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引领学生步入科研之路

因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谢毓元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科研路上,硕果累累,各种荣誉不胜枚举。谢毓元爱才惜才,培养了近三十名博士、十余名硕士。在学生们的眼中,他是治学严谨、思维敏捷的严师,也是平易近人、仁慈可爱的长者。他杰出的外语能力、文献调研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引领学生步入科研之路。

忙碌的科研工作之外,谢毓元也会沉浸在各种兴趣爱好里。阅读文学经典,半夜起来看球赛,打一场乒乓,和年轻人玩一局桥牌,去各地旅游,收集啤酒标签,兴致来了唱一段京剧……他认为,劳逸结合更有利于工作。 

1953年,谢毓元结识了来药物所实习的药剂师叶德华,两人相知相恋,翌年喜结连理。叶德华不仅是丈夫投身科研的贤内助,也是一位屡获嘉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上海市1955年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和父亲当年一样,谢毓元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他常在周末把两个孩子带到单位。埋首于实验器材间的工作场景,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记忆里。谢毓元也会给孩子们讲文史典故和名人故事,他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百科全书”。暑假时,他带孩子们回到苏州菉葭巷,鼓励他们阅读旧宅中的藏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邱妙泉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