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超95%
7月25日早上8点半,记者来到了长江路太平北路路口,此时正值早高峰,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秩序井然。不过,有部分骑车人在过斑马线时,没有下车推行,而是直接骑行,结果被交警拦下。“对于骑车要推行过斑马线的规定,不少市民还不知情,所以我们在检查时都会详细告知其中的规定。” 南京交警一大队执勤二中队中队长钱臣介绍说,虽然天气炎热,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头盔佩戴率达到了95%以上,只有少部分驾驶人佩戴不规范,像没有按照规定系好卡扣。
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一直是交通管理的顽疾,除了不按照规定佩戴头盔,其他还包括逆行、闯红灯、走机动车道等等。不过,早在2019年7月1日,南京交管部门就开始使用电子警察对电动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主要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来锁定交通违法行为人。2020年7月,南京交管部门又研发并投入使用了RFID号牌识别抓拍系统,这套系统主要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安装该系统的电子警察可通过电子抓拍设备读取识别电动自行车号牌内的电子标签,从而确认车辆的身份信息,识别更加精准高效。目前,全市已安装了96套人脸识别、号牌视频识别抓拍设备,专“盯”交通违法的电动自行车。
拖着不处理?交警部门大数据筛查追处到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行人还是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一旦交通违法,很有可能会被人脸识别后“登记在案”,并面临相应的处罚。那么,如果违法了,当事人就是拖着不来处理会怎么办?
记者获悉,像交管部门移动式高违鹰眼缉查布控仪,就如同两只“眼睛”,可以自动捕捉、比对高违法未处理的电动自行车,并向周边交警发出提醒。与此同时,南京交警还根据大数据筛查结果,对拒不前来接受处罚的驾驶人和公司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教育和追处,告知其多违拒处对个人征信的影响,并对号牌存在问题的车辆进行现场比对纠正。
此外,如果还有人拒不处理,根据《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之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交通技术监控记录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信息通知电动自行车所有人,并告知其在三十日内接受处理。逾期不接受处理,电动自行车仍然上道路行驶,被发现后拒不接受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车辆。
多项治理举措,构建电动自行车闭环管理新模式
今年5月,南京交警一大队在工作中,梳理出某企业南京分公司名下有19辆统一管理的外卖配送电动自行车,产生了216起违法曝光记录。然而,这些高违车都分配给站点使用,对于使用情况公司毫不知情。经分析比对,交警又追查到大行宫某生鲜店,找到了实际使用人。截至目前,19辆车的违法曝光已处理近半。在交警的建议下,站点负责人将上述车辆联系人更改到自己门店,加强车辆及人员管理。换句话说,即便高违电动自行车登记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导致违法通知信息无法送达,交管部门也能通过比对分析,找到实际使用人并进行追处。
据悉,目前交管部门已搭建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新架构”,牵头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上牌、上路综合治理,掀起“挂牌上路、戴盔骑行”热潮,综合采取人脸识别及号牌视频识别、RFID射频采集、路口监控远程执法、无人机抓拍、铁骑巡线追处、鹰眼布控高违车辆等六项治理硬举措,构建实现违法抓拍、大屏曝光、短信提醒、上门追处等闭环管理新模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一鹏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