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进入细胞时会被细胞膜吞噬,形成囊泡,这一现象称作内吞
尽管纳米颗粒向干细胞的递送过程复杂且包含多种机制,但是通过可视化各个递送步骤及化学抑制剂分析,团队确定了阻止纳米颗粒向细胞内靶标递送的关键环节。“通过确定纳米颗粒向细胞递送的瓶颈,我们的研究将为更有针对性的创新疗法奠定基础。通过定制的药物运输方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阮刚博士说。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将其观察与分析的结果总结成了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可预测纳米颗粒经过每个传递步骤到达细胞内各个部位的速度与效率,从而协助未来疗法的设计。
据介绍,该模型可用于预测特定时间、细胞特定位置的纳米颗粒的浓度。该模型具有通用性,例如,可预测mRNA新冠核酸疫苗中的脂质纳米颗粒将信使RNA递送至细胞内的效果。
该研究项目团队成员表示,将递送路径实时可视化,结合生物机制研究,有助于了解如何控制这些路径,这可能会为治疗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戴凯琳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