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上半年成绩单,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海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全力打造“五个海安”,加快建设“五个强市”,全市经济运行呈稳中有进态势。
项目是产业的根本,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今年以来,海安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深入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行动,上半年,南通市认定海安市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15个,累计完成投资54.36亿元。参加省、南通市计划开工项目47个,入选省级重大项目3个,南通市级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变“敲门招商”为“云端互动”,新签约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额220亿元。
7月15日—16日,第九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暨全市人才发展大会举行。活动现场签约了科技金融产品授信项目、新招引重点科创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30个项目,发布了海安“人才强市36条”。
今年以来,海安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战略,深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深入实施“海安英才”计划,集众智、汇众力,抢占高质量发展“智”高点,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16个,完成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答辩。
广袤田畴间,农业上演“动力变革”,沃野刷新“绿色底色”。2022年,海安小麦迎来丰收,单产416.3公斤,在全省89个小麦生产市(县、区)中名列第一。今年以来,海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苏中新鱼米之乡”。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种子安全,探索组建里下河、西南、东部、高新区、开发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亩粮食生产都有科技支撑。坚持做优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深入实施“五个一”产业提升工程,积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以及“乡字号”“土字号”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全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放样。
青山绿水多妩媚,生态发展动人心。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海安围绕建设美丽海安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拼搏奋斗、实干创新,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美”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从细微处入手,下足“绣花”功夫。
城乡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注重优化城区主次干道、支路的改造建设,聚焦于微、着眼于细,推动城区交通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持续打造一批试点项目,聚力推进镇区开发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滨海新区富港村入围省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名单。统筹推进区镇环境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建成污水管网20公里,加速“镇村建设”美丽蝶变,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水平。
锚定高质量,跃迁正当时。这是一份浸满汗水、来之不易的半年“答卷”。大考将继续,动力与压力并存,信心与决心同在。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海安市广大干部群众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通讯员 顾爱东 姜明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