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苏大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深入祖国边疆开展志愿实践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历时一个多月,深入新疆、西藏等地,一支由苏州大学各民族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祖国边疆,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和志愿服务,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此次主题为“石榴花红心向党 筑梦边疆向未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践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支实践团队的志愿者来自于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苏州大学)。该服务团在2019年6月被国家民委、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五部委确定为第二批6所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建设单位之一,也是散居地区唯一入选的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并在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红石榴家园”。目前服务团有团员67人,涵盖了全国14个民族,一直定期开展形式丰富的双语志愿服务活动。

在伊犁与哈萨克族群众深入交流体验当地居民传统生活,与冬不拉传承人共同探讨如何传承和保护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冬不拉艺术,在喀什漫步喀什葛尔古城感受维吾尔族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优秀文艺作品,听取维吾尔族传统手工匠人的非遗传承故事……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政策宣讲、风俗体验等活动形式,感受到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的文化润疆工程,深刻体会到了各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在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

寻访英雄亲属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给志愿者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党课。通过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和新疆警史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对红色革命文化和新疆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了如今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帕米尔英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团员们与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爷爷以及英雄的两个孩子进行了交流。在拉齐尼纪念馆,服务团成员被祖孙三代将一生贡献给祖国护边事业,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深深触动,“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深深烙进了服务团成员心中。志愿者赵荣川深有感触地说:“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事迹、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做好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青年。”

西藏地区日喀则的青年志愿者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探寻当地各民族共居共乐的感人故事,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建新西藏”的主旨,深刻了解到在西藏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面对新疆和西藏地区突发的严峻疫情,服务团成员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帮助居民运送生活物资,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参加小区消杀工作,维护全民核酸队伍秩序等,成了他们的日常。服务团成员赛比汗姆说:“作为新时代大学青年,我应该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分担一些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我真的很开心。”

除了深入边疆的同学们,服务团指导老师买合苏旦也前往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地区现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并实地走访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家庭,详细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宣传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打通铸魂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希望我们服务团的成员通过实践活动有所收获,从中获得满满的能量,树立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服务基层群众,在活动中磨练意志品格,增强服务社会的才干和能力。”买合苏旦老师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张东润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