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排斥症”最近又成为流行说法,指的是网友对时下网上疯狂营销、讨论热度高的一些所谓网红打卡地、好物分享以及“热点”影视剧、社会事件等产生距离感甚至抵触情绪,就算感兴趣也要等“热度”退去才考虑要不要观看、打卡、入手或下结论的一种心理。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曾经的网络是拉近陌生人间距离的桥梁,一些博主乐于并擅长在平台分享生活中的事和物——看了一部有意思的电影、打卡了一家地道的小吃、买到了很好用的小家电、遇到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关注这些博主的网友们被“种草”或引发思考,产生共鸣后再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一系列分享转发讨论的过程让有共同爱好、品味、价值观的网友聚在一起。
但不知何时开始,平台这些内容分享由于部分商家、营销号、网络水军、疯狂粉丝的加入变得不纯粹。以前,剧情出众然而小众的影视剧会有网友“自来水”推介形成热点,吸引更多人观看。现在点进某些平台文娱榜单,正在播出的剧每天变着花样上榜、“热搜”,下面一水儿地贴着截图或视频说着毫无营养的“好甜啊”“太虐啦”“嗑晕啦”,点进相关话题或者评论也全是粉丝的夸夸群:“好帅”“我家美绝”。真路人想观望一下剧情翻遍话题都难找到正儿八经有关剧情的讨论,只知道这部剧一会儿虐一会儿甜,男主女主“配一脸”。这样“病毒式”按头安利毫无有具体内容可言,偶尔有人评论太“水”,立马就有“粉丝”跳出来:不想看不要点进来;真的火了,都有人来黑了……语气不容质疑。
不仅影视剧方面,让网友排斥“热度”的还包括,当看到很多大V、KOL、网红同时推荐某物某餐饮某景点时,就会小心起来:这是因为真的好吃好用、真的好美好玩,还仅仅是因为营销号接了推广?当看到某一事件、网红分享品被过多地讨论,网友也不由警惕了:参与讨论的,也许是利益相关方请来的水军?
有营销并非不好,众所周知,好酒也怕巷子深。然而电视屏幕上的广告,你清楚地知道是广告。一些平台上刷出来的推广却隐藏在所谓的“分享”中,还是“病毒式”推广,委实叫人厌烦。这样的情境下,网友患上“热度排斥症”是不无道理的,这是之前被过度营销后对虚假热度的不信任、警惕心,而非排斥真正值得大家关心的热点。
不好看的剧,网友这次被表象的“热”给骗了、下次就会避开相关演员,不好吃的网红店吃了一次以后不会再进,不好用的东西买了会退,被利益“操控”的博主会被网友拉入“黑名单”......用“一次性”消费网友信任“骗”来的利益终究是有限的,按头安利“热度”最终只会适得其反。久而久之,演员没了口碑,商家毁了信誉,网友的信任被消耗殆尽,失去的这些要想再挽救回来,可就难了。
平台本是公共空间,热度高的话题应该是众人关注、参与讨论的内容,不能成为粉丝水军和营销号的专属一亩三分地。频频发声,也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制造杂音甚至企图盖住其他声音。对于网络水军蹭热点、带节奏、恶意营销等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开展整治、有力遏制其中不良现象。网友对于“热”也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日益具备理性的态度——“热度排斥症”背后就是网友冷静的思考,不再盲目追逐跟随一时的热度;而对于没有滤镜加持、真正的热点,并不拒绝和排斥,依然会关心。
“真”和“好”,经得住时间,在水军和营销号“退潮”后,影响力和热度才显真章。
评论员 徐小梦
主持人 薛蓓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李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