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视频】覆盖285所学校,30.7万名学生参测!2021年度苏州义务教育“体检”报告出炉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读书在苏州,孩子幸福吗?作业负担重吗?体育锻炼够吗?男女生学习状态相差大吗?家长的教育方式科学吗?8月27日,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召开2021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发布会。中心主任罗强对2021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内容进行了全面、专业的解读。这份最新的苏州义务教育“体检报告”,覆盖285所初中,30.7万名学生参测,用监测大数据揭示孩子的成长密码。


200余人研发团队 历时7个月完成

苏州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已持续了7年。2015年起,苏州正式启动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每年9月对初中全学段进行追踪监测,采用“学校全覆盖,学生全参与,学科等比例抽样”的组织方式,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苏州监测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规范实施,又立足苏州本土实际开展实践探索,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通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助推全市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是多重变量控制下的、多要素竞争共生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罗强介绍,有了大数据技术后,我们通过学业质量监测项目,来全面采集苏州教育生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就能看清影响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以此来优化苏州教育生态。

2021年苏州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由学业水平测试、学生相关因素问卷调 查和教师相关因素问卷调查三个部分构成,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相关因素问卷包括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学业负担、学业支持等维度,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本次监测指标与工具的研发由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业人员、苏州本土专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共同组建的200余人的研发团队协作完成,前后历时7个月,经过多轮预试和专家审卷,各项量化指标均符合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覆盖全市285所初中 30.7万学生参测

本报告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对2021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用监测大数据剖析教育真相,揭示孩子的成长密码,探寻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发展的最佳路径,进而引导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据了解,本次监测对象为苏州市10 个市(区)所有初中学生,共计参测学校285所,学生306917人,有效参测比例为99.6%。其中,初一110704人参测,初二102245人参测,初三93968人参测。参测教师方面,各初中学校所有学科专任教师均参与教师相关因素问卷调查,排除了新入职教师和新建学校的教师,对上学年外出交流不在本校的教师,在统计时放入上学年交流学校进行计算,全市相关因素教师问卷参测人数共计21369人,剔除372份无效问卷,有效参测人数共计20997人,有效参测比例为98.3%。

通过将2021级七年级新生信息与2021届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信息进行比对 后,共追踪到苏州市2021 届小学六年级毕业生106814 名,涉及小学共 501所。 未追踪到的学生包括本省外市学生、外省学生以及信息不匹配的学生,共 4821 名,不纳入数据计算范围。

着力减负增效,缓解孩子过重作业负担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监测数据显示,苏州学生校内作业时间仍有超标,但较2020年度有所改善;作业负担感受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主观幸福感更强;校内作业时间对学业成绩影响不大;学生校外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基本呈负向关系。

“培养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待花开。”苏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双全表示,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教育工作者,都要静下心来,耐心地陪伴、培养孩子,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监测报告用海量的数据来印证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校外作业时间过长反而会对学生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用数据来引导家长和社会接受这些更有说服力。”苏州市教育局调研员张可伟表示,对于家长而言,要认识到过重的作业负担,不仅对孩子的学业发展作用不大,而且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要避免额外增加孩子的作业负担,尽可能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同时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学校而言,一是要全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不断提升作业质量,同时要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二是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作业负担。

做好监督管理,指导孩子电子设备的使用

报告监测数据显示,苏州学生阅读兴趣整体较高,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有所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短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把太多注意力放在电子设备使用上,可能会干扰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而影响学业表现。”罗主任表示,作为学校,一是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其树立发展目标,通过理想、目标来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其对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和自控能力;二是要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内心体验与心理成长,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作为父母,要扮演好规范者的角色,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间,同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增强体育锻炼,确保孩子充足的运动时间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监测数据显示,节假日里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偏少;只有近三成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亲子体育锻炼频率高的孩子,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更好;体育习惯与爱好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正向影响。

罗强认为,作为家长,一是要做好榜样示范、加强亲子锻炼。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要想让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家长要承担起带领角色,自己平时多进行运动。同时父母应当多带孩子开展亲子锻炼,比如可以利用晚饭前二三十分钟时间,引导孩子进行一些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或者周末陪孩子爬山、骑车、划船等,不仅能使孩子增强体能,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是要鼓励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家长应当先帮助孩子找出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然后给孩子提供运动条件与资源,帮他们进行规划安排。在孩子参加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家长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加强情感陪伴,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与实施者,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决 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家长教育心态好、情感陪伴程度高、采用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心理健康、学习品质和人际关系均更好。

专家指出,家长需要进一步承担起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当做到:一是要避免角色缺位,加强情感陪伴,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多配合学校和老师,减少责备、发火、急躁等消极情绪;二是要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能力,学习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做好孩子的示范和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强化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自己的要求内容是一致的,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此外,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关注,帮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关注性别差异,细化因材施教的推进策略

监测数据显示,男女生在学习品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学业负担四个方面表现均存在差异。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坚持性与计划性、师生关系等维度得分更高,男生在学业负担、同伴关系、主观幸福感等维度得分更高;女生在文科类学科上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与方法表现优于男生,在理科类学科上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与方法表现不如男生。

专家建议:家长和教师要正视男女生成长过程中的客观差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遵循学生性别差异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因时施教、因材施 教、因性别施教。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男生文科类学科学习策略与方法、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加强对女生理科类学科学习策略与 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

此外,学校要经常开展学习互助活动,引导男女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改进各自薄弱学科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共同提升学习兴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文/摄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邱妙泉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