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征途终相逢,最美赞歌献楷模
在额济纳旗荒漠中,有一位老人放弃了退休后安逸舒适的日子,在花甲之年来到这里种植梭梭防风固沙。至今,他已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000亩,人工种植梭梭6万多棵,在漫漫沙海中建造了一片小绿洲。他就是被誉为“黑城植树治沙老愚公”的苏和。
2014年,苏和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了解了他的环保足迹之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青年学子便萌发了要向苏和老人学习,助力防沙治沙的想法。次年,一支名为“绿色驼铃”的团队成立了。“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治理逐步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这离不开治沙人默默的付出,学生们被‘治沙愚公’苏和的故事感动,自发组建了‘绿色驼铃’团队。”团队指导老师陈华华说。
每一年,团队都会寻访苏和老人,听他讲述自己植树造林的故事,向他学习勤朴坚韧的治沙精神。在苏和老人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了治沙现状与治沙进程,并通过学习制作草方格、给梭梭浇水等方式,参与到治沙实践中。同时,团队每年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沙漠治理状况进行调查走访,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干旱缺水与气候变化等课题的实践研究,提出意见与措施,发出青年之声。团队通过为苏和老人撰写人物特稿、拍摄当地自然环境纪录片等方式,进行一系列宣传工作,向社会普及现代防沙治沙知识,号召更多人投身防治荒漠化的事业中来。
“大漠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消灭沙漠,而是要治理人为破坏形成的次生沙漠。”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采访的一位专家如此说道,“治沙工作任重道远,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希望你们以后能带着专业知识到西部来,帮助我们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如今,八年过去了,这一群大学生扎根腾格里沙漠,将治沙行动普及化,将课题研究常态化,志愿服务覆盖5000余人,开展防沙治沙主题志愿活动上百场。
实践基地再拓展,传承创新青年行
2018年起,团队与阿拉善盟左旗共青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立第一个左旗实践基地。同时,团队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取得联系,与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左旗实践基地建立后,绿色驼铃团队与阿拉善SEE一同研讨开发了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并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进行试点教学,向大众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课程中,队员们为大家普及了沙漠与荒漠化,向大家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并带领参加课程的人们深入沙漠,亲身体验治沙人的艰辛。团队也将防沙治沙课程送进了额济纳旗当地的中小学。
团队也积极探索了新科普方式。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了自媒体账号,拍摄、制作、发布了“绿驼一分钟”系列科普视频,对当地沙产业与绿色资源进行宣传介绍,利用微信推文的形式向大众生动展现沙漠风情,普及环境保护理念。“绿色驼铃”团队从沙漠中带出的环保种子已悄然发芽。
相约阿盟每一年
2020年起,团队遵守当地的疫情防控要求,开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左旗小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开展今年的实践。额旗小队则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通过参观当地种养殖基地、采访农民致富带头人的方式,探源额济纳的生态治理成效与农业发展巨变,了解农业生产创新赋能的思路,见证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
双碳背景下,“绿色驼铃”团队开拓了新视角,与来自其他高校的志愿者互相交流了合理利用光伏、风电与余热的技术愿景。队员们还向居民分发问卷,统计调查了当地清洁能源使用情况。团队把问题和调研数据带回了学校,在能源与动力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深度分析,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自己的意见。
据团队负责人张龚颜说,下一年,他们会带着调研报告和对应方案回到阿拉善,反馈并协同相关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将论文写到荒漠腹地,助力当地环保部门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与绿色发展问题。
去年6月,苏和老人去世,“对苏和老人最大的缅怀,便是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奔赴沙海。”队员们表示,他们要将“苏和精神”传承下去。“这将是绿色驼铃从一而终的初心。”
通讯员 杜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兰倩怡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杨甜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