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科学治+系统治,南京为150多条黑臭河道“摘帽”变身幸福河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近日,南京市内金川河成为“幸福河湖”的相关评定工作就将全部完成。从黑臭河道,到入选住建部城建司牵头主编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集》,再到“幸福河湖”的全面建成,金川河的“持续更新”正是南京近十年来持续践行“生态优先”理念,久久为功推动河湖环境改变的生动缩影。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拉开了中国最大规模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序幕,黑臭水体整治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南京金川河、秦淮河等全市域黑臭水体的系统治理也由此拉开大幕。”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竺兴宏介绍,为推动这项工程,我市及时出台“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引流补水、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以金川河治理为例,抓住水、岸、网治理的“三根线”,把准城市水体“污染多、补水少、生态差”的“三病症”,一口气开出了“控源截污、活水保质、生态修复”的“三味药”,通过“清淤疏浚+雨污分流”形成内外联治,“排口整治+拆除违建”肃清岸线面貌,“水位优化+引水调度”激发水体活力,“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构建亲水空间。统计数据显示,整治过程中,金川河流域累计完成清淤总量约50万立方米,雨污分流建设完成772个排水单元,排口整治约500处,退让河道蓝线拆除违建共1.5万平方米,河道生态修复3万平方米,实现由黑臭到全面消黑再到全面消劣的“三步跃升”。

声势浩大的综合治理中,南京市先后为150多条黑臭河道“摘了帽”。2017年底,南京在全省率先实现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2018年,又推动整治非建成区8条黑臭河道和99个农村黑臭池塘。至此,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围绕年度目标,南京亮出了具体举措,包括:加快构建雨污分流体系、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污水管网排查与修复、加快河道入河排口整治;实施生态补水与水系连通工程、实施重要水体水质提升工程、实施全市域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实施河湖生态治理工程等15项内容。

15项内容,每一项都有实打实的举措和成效。以“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为例,近年来,不仅新建了八卦洲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城东污水处理厂、高新区北部污水处理厂等众多污水处理厂也相继完成了扩建。与此同时,我市按照大约每2平方公里划定一个区域的标准,把建成区划定成401个片区,进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2016年以来,我市新建污水主次管网约650公里,新改扩建、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20座,江心洲、城北等城市重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一级A标准。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0座,总处理能力达330万吨/日以上。”市水务局污建处相关人士介绍。

“今年5月1日,内金川河福建路段东岸新近打造的亲水平台正式开放后,每晚6点至9点,来这里散步的人源源不断。”住在福建路桥附近中南园小区的徐女士告诉记者,一到夜间,两岸的灯光就会全部亮起来,呈现出别样美感,连很多住在中央门外的人都会来这里散步。 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为内金川河贯通东侧岸线并修复生态,新建亲水步道并融入水文化印记,增设“鼓楼八景”浮雕、灯带等,旨在将这条河进一步升级为“活力蓝带、生态绿网、文化融入、智慧创新”的幸福河。

建设“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是南京水环境治理的最新目标。按照计划,至2023年底,该市将建成300条“幸福河湖”。这些河湖不仅要具备自然流畅、水质优良、水清岸绿、生物多样、景观协调等“美丽可见”的外在感受,更要满足安全可靠、管理高效、人文彰显、惠民宜居等“幸福可感”的内在需求。

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