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为殖民地的难民写书,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中译本首发预售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去年10月7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文学奖时,颁奖词写道:“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古尔纳爱为殖民地的难民说话,上世纪80年代起,他出版的10部小说,基本都在围绕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首发古尔纳作品的中译本,共计5部代表作,于8月25日至9月1日上线购书平台。第一辑的5部代表作,共计包括《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等作品。

古尔奈写难民,与他自身经历有关。1948年,他出生在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这是一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岛屿,也是一座受英国殖民统治10年的岛屿。

1968年,古尔纳以难民身份赴英留学,并在随后几年,用日记写下自己漂泊异乡的感受。这些内容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关于其他人的虚构故事,最终形成了他的小说处女作《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

负责此次中译本的编辑告诉记者,古尔纳作品的动人之处和他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密不可分。“记忆”“难民” “身份认同”等等,成为他写作一以贯之的主题,“正是这种对异乡人彷徨心里的关切,以及对难民身份危机的探讨,让他的作品跨越了种族、国别,打动了读者的心,从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售的5部小说,预计在9月初实现全面现货。

《天堂》发表于1994年,从古尔纳到东北的一次研究之旅演变而来,是其代表作之一,背景是对19世纪末东非的殖民统治。古尔纳借少年视角,讲述了个体在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大背景下的艰难成长之路。

《来世》是古尔纳在2020年发表的最新作品,身处殖民阴影的主人公们机缘巧合下开始读书认字,决意逃离故土与原生家庭,追寻更广阔的世界。

《海边》是最能体现古尔纳对难民处境关注的一部作品,关注到身处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群体。小说叙述揭示了主人公奥马尔背乡离井的原因,将家族恩怨和殖民独立史相结合,曾入围2001年布克奖长名单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短名单。

《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可视作姐妹篇,聚焦两代移民在不同文化冲击下,所遭遇的身份危机。《赞美沉默》里,主人公20多年来一直试图融入英国都市新生活,想要讨得所有人的欢心,却活得身心疲惫。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格格不入的他乡,进退两难间,一切希望终成“失望的爱”。《最后的礼物》续写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主人公最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图片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