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事关民生福祉,是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几年,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海安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2021年,海安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四层;一批重点企业向智能制造、工业设计、大数据应用等方向深度融合,建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3个。中大街获评首批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培育街区,万达广场、星湖001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消费拉动作用明显。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科技服务、软件技术服务企业超500家......
值得一提的是,海安正是凭借“枢纽经济”打开了如今这一番新局面。海安商贸物流园是江苏唯一的省级专业物流园区,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海安率先开行长三角地区至东盟的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列入国家铁路运行图;上海港ICT项目落户海安凤山港,享受“沪海同港化便利”,苏中苏北唯一;多式联运、期货交割、保税物流、现货贸易四大功能平台实现“全入驻”,海安建成苏中地区最大期货交割库群,年物资流通交易量超100万吨;获批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苏中地区唯一。今年海安还开行保供专列,“门对门”运输驰援上海抗疫,目前50亿元万吨冷链项目开工建设,未来有望成为上海冷链产品“大冰箱”。
“以枢纽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正加速崛起,优势和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随着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纵深推进,海安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与各大城市工作、生活、休闲“无缝衔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汇集,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更大、层次更高、活力更足,可以说,海安迎来了服务业发展“最好的时代”。
与此同时,海安上下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高品质服务供给与群众多层次需求不够匹配,对人口集聚的引领带动力还偏弱。于立忠说,对海安来说,传统产业正面临从低端代工向高端转型的过渡期,借助新兴服务业赋能传统产业、拉动消费内需迫在眉睫,要顺应经济规律、把准阶段特征,抢占先机重塑服务业新的产业结构,让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
服务业繁荣发展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如何精准发力,牢牢把握主攻方向?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介绍说,将持续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楼宇经济,“因楼制宜”壮大税收超千万的优质楼宇;多元发展现代金融,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新业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同时,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创造更高品质生活,推动商贸和文旅产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此外,以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建设为引领,聚焦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服务经济新增长点。
推进会上,海安拿出了一系列真心白银、真情实意的扶持政策,其中不乏海安“亮点”。重点培育壮大电商产业,对入驻电商产业园的企业,三年内按每平方米100元/年的标准给予房租补助。入驻电商产业园的企业,根据缴纳社保人数和新增社保人数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楼宇规模经营奖励,首次纳税达1000万元,给予实际经营管理主体50万元一次性奖励。此外,普惠托育机构,按要求每收托1名新入托0-3岁婴幼儿(入托服务需满3个月)补贴100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海安市还特别推动人口集聚,特别是青年和人才集聚。“打造令人向往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加快形成人口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谭真说,海安将开创服务业繁荣发展和人口加速集聚的新局面,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全力打造上海卫星城作出更大贡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通讯员 刘文奇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