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穿越”三千年后,无锡新增文化地标,梅里遗址博物馆开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9月23日讯(记者 季娜娜)这里,首次发现商周时期遗址;这里,让“泰伯奔吴”不再只是一个传说,从考古学角度证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这里,就是无锡市新吴区梅村。9月23日上午,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至此,无锡又多了一个文化地标。

2018年7月,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梅村的梅里古镇二期项目启动。在项目基建考古勘探时,现场有了惊人的发现:包含灰坑、灰沟在内,残余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遗迹。经过两次发掘,在无锡梅里遗址不同遗迹中提取的三个碳样标本测年数据分别为3540±30BP、2540±30BP、2150±30BP,分别对应商代、春秋和战国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梅里遗址证实了这是吴文化发源的核心区域,历经秦汉、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人在此生息繁衍,这为泰伯奔吴等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线索,意义十分重大。

从遗址发掘并修复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如陶鬲、印纹陶鸭形壶、刻槽盆、三足盘、红陶罐、硬陶高柄豆等,还有数量众多的原始瓷豆、碗等,基本以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为主。于是,无锡市、新吴区及梅村街道三级联手,历时3年,随即在原址上建成了博物馆,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

据悉,梅里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共设置6个板块,分别为“序厅”“吉光片羽”“泰伯奔吴”“至德名邦”“沧海桑田”“遗址现场”。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现了考古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学基本原理、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区域考古文化的比较、运河与原始瓷、礼教文化的传播与泰伯对后世的影响。目前馆藏陶器、瓷器及金属器物共355件。

众多文物中,陶鬲是博物馆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珍贵文物。鬲是一种炊具,在商周时期极为流行,主要分布在中原及周边地区,也是商周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梅里遗址发掘出来的陶鬲,为3000多年前中原文化在吴地的传播提供了鲜活的佐证。

为了让参观者能“走”进历史,看得懂历史,博物馆中保留了两个约500平方米的遗迹发掘现场,有灰坑、灰沟、建筑基址以及遗物等,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同时,博物馆利用声光电、数字化电子触摸屏等科技手段,通过有形有感的通俗化演绎,拉近历史和当下的距离,让参观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打造了一处玻璃地面,看完一段介绍吴地文明的视频后,原本并不透明的地面突然变得通透,脚下的遗址现场一览无余,让人惊喜不已。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盛之翰表示,梅里遗址在泰伯庙、伯渎河这样关键地点被发现,为“泰伯奔吴”等历史记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研究线索。梅里遗址博物馆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对出土文物及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盛之翰为“吴文化考古研究基地”授牌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邱妙泉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