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体验传统技艺乐趣!黄中飞镗进“非遗特色课堂”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0月17日讯(通讯员 徐晓云 记者 陈勇)“飞镗”是传统游艺与杂技项目,也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六合区横梁街道黄中村一带。黄中飞镗表演是该村的特色文化项目,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表演者有青年男女、也有老人孩子;有单人表演,也有几十人一起上台的。为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近日,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黄中村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启特色课程,将“黄中飞镗”技艺展示与传承作为系列课程的第一课。


授课现场,飞镗传承人黄国秀走进课堂,现场展示飞镗表演,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这一传统技艺。抛、挑、掷、抡……随着一连串动作的展开,一杆杆红布缠绕的镗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上下翻飞,被耍得虎虎生威、叮当作响,原本有些沉重的镗,忽然变得轻盈,煞是好看。

在飞镗传承人悉心指导下,孩子们跃跃欲试,争相试着接触飞镗、感受飞镗,在与非遗传承人一对一深入交流学习中,激发奇思妙想,感受着非遗的魅力。


非遗文化不仅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极具珍贵价值的文化资源,课程不仅使孩子们体验到了传统技艺的乐趣,还向孩子们推广了横梁本土的特色文化,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在一老一少薪火传承中,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得以生根发芽,孩子们手脑并用、研学感悟,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活动感受,表示要在重温传统文化中成长。

横梁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扎实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不断探索“一宫一课”试点建设特色课程。以后,充分发挥教师志愿者主力军作用,以乡村学校教师志愿者为主体,动员非遗文化传承人、先进模范人物、新农人等社会力量加入乡村“复兴少年宫”教师队伍,打造“专职+兼职”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利用放学后、节假日,开展主题丰富、各具特色的活动,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链接:镗本来是古兵器的一种,始于明代。镗由枪发展而来,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由樽、柄、头3部分组成。樽为柄端,为三棱状铁块;柄为木质,长2米;头由刀形铁环、双刃短剑构成,长约八九寸。因头部有铁环,舞动起来便叮当作响,宛如锣铃。最初它是大战之余将士们的一种娱乐形式,后来流传到民间。2018年,黄中飞镗成功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